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实践”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今年时值《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为振兴闽东服务”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实践”。
  【关键词】《闽东日报》 精准扶贫 “宁德实践”【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30年前的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复刊词,寄语《闽东日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的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振兴闽东”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模式。
  弘扬闽东精神
  宁德,俗称闽东。对于曾经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忆道:“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鱼),祖祖辈辈散居在‘茅草屋’或者‘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在宁德、福州和后来到省里工作期间,我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习近平同志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关心,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得以体现。1989年5月,在宁德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30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履行“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使其深入人心,成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通过系列策划,从宁德30年沧桑巨变中挖掘“滴水穿石”精神的新时代意义。2014年6月至8月,《闽东日报》连续推出《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实》《让心和群众贴得更紧——“四下基层”在霞浦的传承》《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来自福安市范坑乡脱贫致富的报告》《心系群众福祉——蕉城区洪口乡脱贫致富纪事》等特稿,从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开阔面重新学习领会“滴水穿石”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思考。2015年3月2日,《闽东日报》头版整版推出专栏文章《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及评论员文章《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这种量变积累也体现在《闽东日报》的宣传工作上,舆论宣传如春风化雨,滴水汇聚成的江河湖海,迸发出强大的奔腾力量,推动闽东人民勇跨“贫困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与福建宁德赤溪村村民和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在线交流,总书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
  讲好脱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近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时倡导的“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群众鼓与呼。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等成为媒体的高频词。据不完全统计,以“闽东日报精准扶贫”关键字搜索,2013年至2018年信息超过2500条。报社采编力量深入一线,采写了许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及时报道在扶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
  《心有阳光、不再彷徨》讲述了20岁残疾女孩薛巧芳在政府帮扶下开小卖部脱贫的励志故事;《柘荣英山构建“共融共生”扶贫新模式》报道了太子参农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脱贫新经验;《畲村脱贫的“金玉”石》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85后”村官雷金玉帮助乡亲脱贫的先进典型;《“近邻”助我再起航》记录了边防官兵助力渔民脱贫的军民鱼水情深……一篇篇报道不仅让当事人看着暖心,更是让所在地干部增添了更多自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写的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了宁德福鼎市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由此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战。
  2014年是这封读者来信刊发30周年,闽东日报精心组织策划,在5月6日整版推出长篇扶贫调查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系统梳理了赤溪以及宁德扶贫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并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焦点。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两次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社、央广央视等中央媒体采访报道,持续宣传赤溪扶贫工作经验。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让闽东人民摆脱了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坚定了彻底脱贫的信心。
  参与扶贫事业
  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党报人不仅要做好舆论宣传报道,更要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参与到“脱贫”事业中。
  30年来,由王绍据开启的一段党报和扶贫村的缘分一直在延续,闽东日报社从领导到采编力量都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2015年2月27日,《闽东日报》头版刊发了《三十年不了情——闽东日报与福鼎赤溪村不得不说的故事》,深情回顾了30多年来闽东日报社和赤溪村的点点滴滴,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情怀和努力可见一斑。
  2017年,王绍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这不仅是表彰他在扶贫报道中的贡献,更是嘉奖作为报人在扶贫实践中的努力。好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代代传承,一些80后、90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贫困户解决具体困难。在采访福安市甘棠镇过洋村六旬畲嫂雷奶妹十几年照顾公婆和小叔子的事迹中,记者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第一时间联系了甘棠镇政府、宁德市妇联等部门机构,为雷奶妹争取各方扶持,让这个家庭顺利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扶贫济困、深入基层这一优良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以制度的形式得以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社以“采编下基层”活动为抓手,在全市选择10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为联系点,记者走村入户调查研究,生动报道闽东人民如何发挥“滴水穿石”精神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5年,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宁德召开,闽东日报社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推出了30多个专题报道,大规模宣传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让宁德扶贫工作再次得到全国关注。2016年5月4日,报社党组组织开展“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忆传统、走基层、促发展’”主题活动,在赤溪村设立“闽东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永久实践地”,对新闻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完善。
  “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讲动力”。为更好地传播闽东故事,《闽东日报》开设了“闽东之光”“幸福福鼎”“文化柘荣”等专栏,每周安排一个版面,挖掘闽东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中聚集脱贫力量。
  时光流转,初心不变。2018年6月,闽东日报社组织党员前往福鼎市柏洋村、方家山村等地开展“为振兴闽东服务”党日活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迈入新时代,闽东日报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将《闽东日报》办成具有“闽东特色的地方报纸”。
  (作者单位:闽东日报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为《闽东报》复刊而作[N].闽东报,1989-11-1.
  [2]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N].人民日报,2017-2-24.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3月(上)P48-49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