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不能让个人隐私总被"大众点评"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荣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13    
原标题:不能让个人隐私总被“大众点评”

  你去过的酒店好友都能看到!这不是玩笑话,而是真实案例。近日,有媒体发现,只要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APP,你对酒店、餐厅等地方的签到与点评信息,就会一股脑儿出现在好友面前,想删都删不掉。在舆论激烈的声讨之下,大众点评目前已道歉,声称将火速整改。

  随手打个卡、点个赞, 吃住行踪就“大白于天下”,真是让人“细思恐极”。这桩丑闻,再次证明泄露用户隐私这个互联网行业的“明规则”仍在横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还记得最初,用户个人信息还只是被企业擅自征用;渐渐地,大数据的价值被发现,这些隐私就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诈骗电话、精准营销开始对广大用户围追堵截;迈入社交时代,众多企业对用户隐私的挖掘更进一步,直接干起了分发用户信息的生意。航旅纵横APP开通“虚拟客舱”功能,同舱乘客分分钟了解你的飞行数据;滴滴顺风车上线车主乘客互评功能,人未上车司机就已知晓你“颜值几何”……如此肆意的分享之下,从前在平台面前无奈“裸奔”的用户,如今几乎要在全世界面前成为“透明人”。

  个人隐私频频失守,互联网企业显然难辞其咎。在“数据有价”的年代,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不少应用商都承诺“妥善保护用户信息”。然而,细看他们的具体做法,只不过将从前默认同意的“隐私协议条款”,设置成了字号比半只蚂蚁还要小的一行话,再将其藏在犄角旮旯里,一般用户根本发现不了。先捅个大娄子,被揪住了再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滞后于新功能对权益的侵犯,俨然成了行业内规避责任的固定套路。谈及数据利用,互联网企业各显身手,创新手段层出不穷;而说到信息保护,则消极应对,想方设法逃避责任,明显缺乏基本的诚意。这让人不由发问:数以亿计的用户究竟要透明到什么程度?

  事实反复证明,守护隐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边界,不能靠企业自律,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网络安全法已经实施,法律对数据保护、使用等也做出规定,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对信息泄露的处罚还是太轻,偶有处罚大棒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这样的惯常操作下,违规企业被曝光后往往道歉了之。反观欧盟,今年5月全新制定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规定,处罚可能高达1000万到2000万欧元,“罚到倾家荡产”的力度让众多互联网企业第一时间更新了隐私政策。可见,唯有与时俱进、加大惩戒力度,让那些违规企业有“切肤之痛”,捍卫用户隐私权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长远发展的基石,那些将用户信息安全抛诸脑后的企业,最终也难逃用户“用脚投票”,“大众点评”遭“大众批评”,就是一例。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