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一线视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江 南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5    
  去年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的首批试点名单,全省共94个村(社区)入选。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入选的美育村受到关注,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铺展。
  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发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的创新举措,正是旨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品位,助力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浙江突出了“美”这个关键词。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现实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在全国率先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农民群众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感受力和需求日益增长,迫切希望建设有乡土味道、有乡愁记忆、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近年来,浙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基本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建设,将对试点村(社区)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专业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以“美丽经济”助力产业兴旺,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也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
  在颁发“地球卫士奖”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此评价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在“美”上再升级,让美育成为柔性的变革力量,必能绘就农村发展新画卷,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5日 05 版)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