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村16社有29户人,主要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发展产业,推进撂荒地复耕。该社现在只有3位老年人在家里,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和合作社来牵头的话,撂荒地就没办法复耕。”桂花镇副镇长张婷彦告诉记者,针对每个村不同的村情,全镇撂荒地复耕也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利用。桂花镇很多村,特别是贫困村和一些非贫困村,积极利用“三变”改革和撂荒地复耕相关政策来发展产业。目前在黄龙村、金井村和响堂村,种植了七百多亩的桃树,也和龙泉驿区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
据悉,为了规范管理、引导流转,船山区坚持政府引导、村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管理、典型示范,按照先易后难、先田后土、全域推进的思路,扎实开展撂荒地的治理。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支持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大力推行“互换并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确权不确地、土地换股权”等做法,集中连片,统一耕种或对外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撂荒耕地农户采取前三年免土地租金或分红,后两年租金或分红减半的“三免两减”方式,推动流转复耕。
在桂花镇石景村,记者看到,村支部书记徐平伦正在指挥挖掘机,清除撂荒地上的杂草树木。全村已经完成了300余亩土地的整理。
徐平伦说,“石景村合并以来大概有六百多亩撂荒地,我们把撂荒地整理开发出来,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回来种这些撂荒地。”
常年在新疆务工的徐艳兵,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得知家乡正在大力复耕撂荒地,带着一份浓浓乡情,他回到了石景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准备成立家庭农场,种植柑橘。
徐艳兵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回家创业,还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小孩。把撂荒地开出来种点耙耙柑,多种几个品种,后期我们还想养点鸡。”
看着一片片因为劳动力缺乏而撂荒的土地逐渐恢复活力,原本在外务工的青年回乡,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有了盼头。
石景村村民徐平贵说,“大家都高兴,都希望把撂荒地利用起来,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实惠。”
据了解,桂花镇共有撂荒地1863亩(其中田622亩,土1241亩),截止目前,已经整理1100余亩,计划年底达到17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