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亮新材冲刺IPO:以数字化生产赋能耐火材料,省外市场布局成效初显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06    
  在高温工业用耐火材料领域,国亮新材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丰富的行业经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如今,国亮新材正在稳步推进IPO进程,旨在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钢铁冶金工业提供更优质、更绿色的耐火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深耕行业,厚积薄发
 
  国亮新材长期专注于高温工业用耐火材料,为钢铁生产企业提供耐火材料整体承包服务及耐火材料产品,立足河北,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
 
  根据此前一轮问询回复,国亮新材在河北省以外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成绩斐然,2022年至2024年分别达到21,227.54万元、22,798.89万元和18,073.79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20%以上,为公司整体业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亮新材精准的市场开拓策略。随着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的推进,河北省钢铁企业逐步形成集团化发展,并向全国布局。国亮新材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借助与集团化钢铁客户合作的契机,积极向河北省外布局。例如,国亮新材最早于2007年与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后续随着德龙钢铁的收购与产能置换,成功成为天津钢铁、天铁热轧板有限公司、天津铁厂有限公司的供应商,为其提供耐火材料整体承包服务。此外,国亮新材与唐山金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多年,在其关停后,又为赤峰中唐特钢提供钢包整体承包服务,实现了业务的无缝衔接。
 
  区域扩张,成果显著
 
  在立足河北的基础上,国亮新材将目光投向了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的江苏、山东、福建均为钢铁产量大省,2023年江苏省、山东省粗钢产量在国内各省份中分别排第二名、第三名。国亮新材凭借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优势以及丰富的耐火材料整体承包经验,在江苏省积极开拓市场,为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南通)等客户提供耐火材料整体承包服务。同时,国亮新材还积极参与山东、福建市场,与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钢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国亮新材计划进一步深耕江苏地区,并积极向山东省、福建省拓展,将华东地区打造为以江苏省为核心的另一个重点区域。
 
  从市场拓展的成果来看,国亮新材在河北省外市场的布局已初见成效。河北省以外地区主营业务毛利由负转正,且增幅较快,分别为-251.89万元、2,717.16万元和2,674.72万元,对业绩的贡献不断提升。河北省外主营业务毛利占当期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也从-1.55%提升至13.91%,虽然目前占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已展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数字化生产,保障品质
 
  国亮新材对耐火材料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镁碳砖数字化车间和不定形气力输送自动配料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物低排放、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国亮新材成功对镁碳砖车间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引入智能仓储系统、混料系统、自动压砖成型系统,并使用包含RTO处理装置的自动干燥系统、激光视觉检测和智能码垛系统,整体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管控。镁碳砖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被河北省发改委认定为2020年“第三批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纳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支持计划,并入选河北省耐材行业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且在2020年被工信部列入“第五批绿色工厂名单”,这进一步说明了国亮新材在数字化转型以及技术改造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数字化镁碳砖生产线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另外还引入激光视觉识别检测系统,实现成型产品外观质量检验和自动识别码垛;应用AGV智能搬运系统实现砖坯倒运入窑;超大型单体镁碳砖节能环保辊道窑,并实现RTO废气处理,VOC排放一次达标;应用5G网络实现生产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减少人力。镁碳砖智能化生产线的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符合国家工信部相关计划要求,实现智能化生产,既提升镁碳砖产品质量,又降低生产成本。
 
  国亮新材在市场开拓、客户拓展和数字化生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IPO的推进,也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钢铁冶金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