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照明×清华美院 2025年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研学班(第三期)圆满收官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0    


  10月26日-31日,三峰照明联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举办的第三期《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研修班》
 
  携手全国30位优秀设计菁英
 
  共同前往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洞悉换道超越的设计逻辑
 
  探寻前沿AI驱动的破局之道
 
  以顶尖学术智慧碰撞前沿照明实践
 
  在光影艺术与人文美学的交汇点
 
  探索设计赋能未来的无限可能!
 
  漫游清华,沉浸感知学术氛围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和科研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在读研究生带领来访的设计师们参观清华校园,沉浸式的漫步体验为设计师们打开了感知学术殿堂的第一扇窗。
 
 
  这场无需纸笔的“行走课堂”,让设计师们在百年学府的沉静与活力中,悄然完成了从“从业者”到“学习者”的心态转换,也为后续深度学习埋下了一颗充满好奇与敬畏的种子。
 
 
  王牌课程,布局顶级设计思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国内艺术设计领域的学术标杆,拥有深厚的教育积淀与前沿的研究成果,三峰照明深度整合这一顶尖教育资源,特邀美院资深教授与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王牌教学团队,构建起“学术理论+实战经验”的教学模式。围绕当下AI技术革命的浪潮,为行业设计师群体注入超越传统技术层面的创新基因。
 
  -设计哲思,换道超越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以《换道超越的设计逻辑》为主题的授课,为学员带来了一场触及设计本质的思维革命。
 
 
  作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老师从哲学层面解构了设计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系统阐释了中国设计的底层逻辑与当代使命。运用“事理学”方法论,阐述“实事求是”的设计思维,将关注点从“物”转向“事”,通过协调人、物、境的关系创新性解决问题,启发设计师学员在行业中洞察需求本质,积极探索全新的设计方向,最大程度地引领或创造需求,在新时代浪潮中开拓“换道超越”之路。
 
  -多维构建,融合共生
 
  本期课程延续清华美院的“艺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汇聚了杜异、范寅良、李飒、梁雯等7位清华美院权威教授共同授课,课程涵盖:室内设计、陈设设计、环境设计、行为心理及照明设计等跨学科领域,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系统能力框架,使学员在掌握专项技能的同时,建立起多维度全链路的设计决策思路。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与现场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认知向实践能力的深度转化。导师与学员现场进行深度互动交流,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实际项目中所需的技能和方法。
 
  -前沿探索,AI赋能未来
 
  聚焦室内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林涛老师与清华科研合作机构AI专家王锐老师联袂打造的AI技术模块,课程将智能空间光环境设计与AI技术深度融合,涵盖AI驱动,智慧照明系统设计、AI辅助创意生成等前沿内容,为学员打开了智能设计时代的大门。
 
  导师引导学员运用生成式AI工具进行方案草图快速迭代,体验从文字描述到可视化效果的即时转化,有效提升创意发散效率。以AI技术连接设计、科技与用户需求,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新型设计生态,为行业创新开辟多元路径。
 
  实战讲评,从实战到落地转化
 
  刘东雷老师主导的实战讲评环节,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学员需基于前期课程知识完成模拟空间光环境设计方案,导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现场答疑”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完整还原从概念构思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这种沉浸式互动让学员快速掌握复杂项目中的技术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设计师将创意转化为可执行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成果验收,圆满结业
 
  经历了6天的深度学习,当镌刻着清华园印记的结业证书郑重递交到学员手上,这不仅是研学时光的圆满句点,更是思想淬炼与跨界融合的阶段性见证,未来,他们将以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技术变革浪潮中重塑设计边界,书写无尽的可能。
 
 
  研学班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
 
  更在于构建一个“设计、技术、学术”共生共荣的生态平台。
 
  未来,三峰照明将继续携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开办《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研学班》
 
  以多学科融合的先进课程
 
  提供顶尖的设计教学服务
 
  打造一个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平台!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