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来袭,这份健康指南请收好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0    
  冬春季节是我国流感高发期,季节性流感作为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给公众健康带来不小威胁。
 
  11月以来,国家疾控局连续发布流感防控科普,为公众提供精准防控指导,明确预防核心措施与科学应对方法,尤其强调接种疫苗预防和暴露后使用抗流感药物。
 
  认清流感:传播形式与感染症状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当前我国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伴随乙型(Victoria系)、甲型H1N1亚型共同流行。流感病毒变异频繁,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不同,因此当年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流感主要通过感染者说话、打喷嚏和咳嗽等行为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密闭拥挤场所还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发生空气传播。
 
  感染者典型症状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可达39~40℃)、咳嗽、咽喉痛、全身酸痛和乏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鼻塞、流涕、畏寒、寒战等症状。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症状更严重,严重者还可能诱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等)等流感重症高风险人群需重点防护。
 
  预防优先:接种疫苗+日常防护
 
  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核心措施,已有超过60年使用历史。一般建议在流感流行高发期前(9~10月最佳)完成流感疫苗接种,若错过最佳时间,整个流行季内仍可接种。接种后2~4周,人体可产生具有保护能力的抗体,可显著降低感染及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三价和四价流感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人群;三价减毒活疫苗可用于3至17岁人群接种。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6至59月龄儿童、婴幼儿看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应优先接种,接种完成后需在现场留观30分钟。
 
  日常防护构筑第一道防线
 
  个人卫生:勤洗手,接触公共物品后按“七步洗手法”清洁,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上臂遮挡口鼻,随后及时洗手。
 
  环境防护:每日定时开窗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通风;定期对门把手、键盘、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消毒;保持室内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减少暴露:流感高发期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高风险人群外出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
 
  健康基础:均衡膳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
 
  暴露后用药:抓住48小时“黄金窗”
 
  流感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越早服用抗病毒药物越有效,通常可以使患病时间缩短约1~2天。
 
  国家疾控局也在文中指出,未接种疫苗或接种后尚未形成免疫保护的儿童、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在密切接触流感患者后,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等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时间不宜晚于暴露后48小时。
 
  公开资料显示,奥司他韦是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首选抗流感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时间最长、适用人群最广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它既可以用来治疗甲流和乙流,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用来预防甲流和乙流。“特定情况下”指流感高风险人群在密切接触传染期病人的48小时内。
 
  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为处方药,需凭医生处方购买使用,严禁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对奥司他韦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用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继续用药。
 
  流感可防可治:树立科学应对观念
 
  流感多为自限性疾病,健康人群通常1~2周可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严重呕吐或腹泻等迹象。高危人群感染后建议尽早就诊。
 
  患者患病期间尽量居家,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直至症状基本消失。家人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建议分餐,加强通风,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
 
  流感可防可治,无需过度恐慌。广大群众应树立“预防为主、科学应对”的理念,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做好日常防护,暴露后人群按规范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及时采取隔离与就医措施,共同筑牢流感防控防线,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
(广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