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智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发布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2    
  11月1日上午,由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数智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发布暨数智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同时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系列沙龙第十三期活动。南开大学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信息与传播学院教授王芳发布了2025年度“数智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市数据发展中心等数十所高校、政府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出席会议。
 

  自2019年起,南开大学“数智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已连续发布六次。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下,围绕“智能社会中的政务协同、产业创新与公众参与”主题,本次评价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体系框架。与2023年相比,本次评价新增政府口碑、免申即享机制、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智能巡检机制、智能办公助手应用等7个三级指标,推动评价导向由基础建设布局转向AI治理效能。

  2025数智赋能政府治理指标体系

  对我国76个城市的评价结果显示,数智技术赋能政府治理呈现出智能化转型趋势,形成顶尖城市全域领先、后发城市单项突围、区域协同共进的全新格局。北京、上海、杭州位列前三,南京第五。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优势依旧显著。成都和重庆分别位居第四和第六,展现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强劲势头。天津跃居第八,在行业赋能、制度建设和数字包容方面进步显著。

  从一级指标来看,总排名前25的城市在四大一级指标上均显著领先,尤其在“数智赋能公共服务”和“数智化保障支撑”方面优势显著;中间26名城市在“数智赋能社会治理”与“数智化公众参与”方面基础良好;后25名城市在各个方面均差距明显。

  “数智赋能社会治理”一级指标体现了政府利用数智技术改善营商环境、应对突发事件和进行网络空间治理的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在该指标上成都、杭州、北京、南京优势显著,天津、重庆、无锡、上海紧随其后。

  “数智赋能公共服务”一级指标用于评估政府利用数智技术提升行政效能、赋能行业发展、促进数智经济、增进就业的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在该指标上北京遥遥领先,上海、杭州、深圳表现出色,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表现良好。

  “数智化保障支撑”一级指标考察政府在数智化治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度建设、数据安全保障和数智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结果显示,在该指标上北京、上海并驾齐驱,引领发展;深圳、广州、苏州、天津、杭州、无锡表现不俗;天津在数据安全与制度建设方面强势追赶,跃居第六。

  “数智化公众参与”一级指标关注政府利用数智技术改善政民交互的能力和对老年人及视听障碍群体的数字包容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在该指标上北京显著领先,杭州、成都紧随其后,之后南京、厦门、上海难分高下。

  从地理区域和城市群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数智赋能社会治理方面表现突出;长三角地区区域协同极佳,在数智赋能公共服务与数智化保障支撑上形成结构性合力;珠三角地区行政效能位居前列,跨域通办、智能办公表现亮眼;京津冀地区数据安全和适老化服务突出。

  此外,本次会议还单独发布了“AI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指标包括人工智能政策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办公助手应用、智能巡检机制、免申即享机制建设、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呈现多极引领、各有所长的总体格局,上海、北京遥遥领先,杭州、深圳、南京走在前列,其它城市差距显著。

  指数发布结束后,吉林大学李贺教授、北京大学申静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安小米教授分别就本草典籍智慧化建设、智能技术驱动的智库知识服务、人工智能与文件管理国际标准制定等议题做了专家报告,该时段由南京大学夏义堃教授主持。

  此外,会议还组织了“AI时代数智赋能政府治理的现状、风险与对策”和“AI时代交叉信息科学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两场圆桌论坛,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大学和天津市数据发展中心的十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

  南开大学“数智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自2019年起已发布六次,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王芳教授表示,智能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来,南开大学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将继续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以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命题,以智识成果助力国家战略,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