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格力看中国制造,一文拆解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0    
  “卡脖子”,这三个字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中国企业家的心头。许多中国企业习惯了“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世界工厂”的标签,突如其来的科技封锁让它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真相: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再庞大的产业,也可能在瞬间被扼住咽喉。
 
  就在这样的集体焦虑中,一家深耕制造业30余年的中国家电企业,却能底气十足地宣称:“没有谁能卡住我们的脖子。”它就是格力电器。
 
  拆开一台格力空调,压缩机是自主研发的“凌达”,电机是全资子公司“凯邦”生产,芯片是自己的半导体工厂自主制造,甚至连空调外壳都由旗下的分厂制造。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从家用空调到工业级智慧能源方案,格力构建了一条近乎“无懈可击”的全产业链。
 
  这背后,不是运气,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持续十年的“逆行”。今天,我们剖开格力的发展样本,不只是为了解答“谁能卡格力的脖子”这个问题,更想探寻: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格力的“笨办法”里能带给中国创业者什么样的启示?当他们遇到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中国制造业彻底摆脱“卡脖子”的命运,到底要做些什么?
 
 
  多数人都选捷径,格力偏走“笨路”
 
  2013年,中国空调行业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中。
 
  彼时,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空调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空调出货量突破1.1亿台,内销规模达到6235万台,创历史新高。市场的火爆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种是“轻资产模式”。众多空调企业放弃了自建生产线、研发核心部件的“重资产”路线,转而采用“代工+整合供应链”的模式。上游采购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下游委托代工厂组装生产,企业自身则聚焦于品牌营销和渠道扩张。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投入少、见效快、资金周转灵活。某新兴空调品牌通过这种模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年销售额破百亿,成为行业“黑马”。
 
  另一种,则是格力坚守的“全产业链自主研发”路线。彼时的格力,已经在空调行业深耕二十余年,拥有自己的压缩机工厂、电机工厂,但董明珠并不满足。她提出:“空调的核心技术不能依赖别人,从芯片到外壳,从控制系统到能源管理,我们都要自己做。”
 
  这个想法在当时遭到质疑。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直言:“全产业链投入太大,研发周期太长,会影响短期利润,损害股东利益。”甚至有同行公开嘲笑:“董明珠是不是傻?现在行业竞争这么激烈,谁跑得慢谁就被淘汰,还搞什么自主研发,纯属浪费钱。”
 
  面对质疑,董明珠的回应很坚定:“短期利润重要,但企业的生死存亡更重要。今天我们依赖别人的技术,看似走了捷径,明天别人断供了,我们就只能等死。”格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申请专利近1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超7万项。
 
  在过去的十年里,格力没有砸巨钱打广告、炒概念,而是全部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中。十年间,空调行业经历了多次洗牌。那些曾经依靠代工模式快速崛起的“黑马”,有的因为核心部件断供陷入困境,有的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被市场淘汰,有的则在价格战中逐渐丧失盈利能力。而格力,却在这场行业变局中稳步前行。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格力分体式空调零售量位列世界第一。
 
  空调行业看似是传统制造业,其实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部件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能效、噪音、寿命等关键指标。依赖外部采购,不仅要支付高额的采购成本,还会受到供应商的技术限制和产能制约。而自主研发,则能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消费升级和碳中和战略的推进,空调行业正在向智能化、节能化、集成化方向转型。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系统级的研发能力,能够将芯片、电机、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等技术进行整合创新。如果没有全产业链的布局,企业很难在这场转型中占据先机。
 
  格力的“笨路”,本质上是对制造业本质的回归。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营销技巧、资本运作,而是产品本身。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董明珠所说:“制造业的根基是技术,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谈。”
 
 
  摆脱卡脖子:按需投入、上不封顶
 
  在格力的全产业链布局中,芯片是最引人关注的一环,也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痛点。
 
  芯片被称为“工业粮食”,是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根据海关的数据,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数量为5492亿块,进口金额高达2.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石油进口额,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但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更令人痛心的是,芯片行业还出现了不少“骗补乱象”。某芯片企业打着“自主研发”的旗号,骗取国家补贴数十亿元,却始终没有拿出合格的产品;有的企业圈地建厂,耗资百亿却迟迟无法量产;还有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炒作芯片概念,股价暴涨后套现离场。这些乱象,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也让市场对“中国芯”的发展充满了疑虑。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格力宣布进军芯片领域。2018年,董明珠在《对话》节目中公开表示:“格力计划投入500亿元造芯片,而且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这句话再次引发了争议。有人说,芯片行业技术壁垒高、投资大、周期长,格力作为一家家电企业,跨界造芯片无异于“痴人说梦”;也有人说,格力是在蹭热点,想通过芯片概念提振股价。
 
  但董明珠和格力用行动回应了质疑。格力仅用了388天,就建成了全球第二座、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的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这座位于珠海的半导体工厂,占地20万平方米,规划年产24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格力半导体工厂的建成,创造了芯片行业的“亚洲速度”。要知道,通常情况下,一座6英寸晶圆工厂的建设周期需要3-5年,而格力只用了不到2年。
 
  更重要的是,格力芯片的良率达到了99.6%以上,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产品性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当,而价格却降低了20%-30%。如今,格力生产的芯片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以及工业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为什么格力能在芯片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其中一个非常的重要原因在于“按需投入、上不封顶”的战略魄力。
 
  芯片研发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一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投资就超过100亿元,后续的研发费用更是无底洞。很多企业之所以在芯片领域折戟沉沙,就是因为资金不足,或者不敢持续投入。
 
  而格力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和主营业务一样,遵循的是“按需投入,上不封顶”的原则。
 
  与那些依赖政府补贴的芯片企业不同,格力的芯片研发资金全部来自企业。这相当于背水一战,意味着格力的芯片研发没有退路,必须成功。这种“自掏腰包”的投入模式,也让格力在研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和实效,避免了资金浪费。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千锤百炼的研发铁军。资金是基础,但要实现技术突破,还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格力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研发底蕴。格力电器的研发体系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拥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在芯片研发过程中,格力整合了内部的研发资源,组建了一支由半导体、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这支团队中,有来自国际知名芯片企业的技术骨干,有国内顶尖高校的教授,也有格力内部培养的技术人才。他们放弃了节假日,日夜奋战在研发一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芯片制造阶段,团队需要解决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技术。为了提高芯片的良率,团队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持续优化。通过反复试验,团队将芯片的良率提升至99.6%以上。2025年7月,格力芯片工厂获得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 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及ANSI/ESD S20.20-2021静电防护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拿到了车规级芯片的入场券。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蓬勃发展,格力的入场,将为我国的汽车芯片安全构筑一道强有力的防线,避免了类似安世半导体的悲剧上演。格力芯片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卡脖子”问题,也为中国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格力的“根”与中国制造的“魂”
 
  在分析格力的成功时,我们很容易聚焦于它的技术、资金和团队,但真正让格力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文化定力。
 
  格力的企业文化,核心是“做人,未必要风风光光,但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事,未必能尽善尽美,但一定要问心无愧。”这种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
 
  在芯片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市场对“中国芯”的期待很高,希望格力能尽快拿出成果;另一方面,技术攻关的难度超出了预期,很多时候,团队成员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休息,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放弃。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件能为中国制造业争光的事情。
 
  时至今日,董明珠始终坚守在一线,她在节目中说过的每一句话、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都被市场和消费者记在心里,也被她一一兑现。
 
  2001年,董明珠在《对话》节目中说:“未来五年,格力空调要做到全球第一。”当时,格力空调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还不足5%。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董明珠带领格力团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海外市场。2005年,格力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0.2%,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2013年,董明珠在《对话》节目中说:“格力要实现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从芯片到外壳,所有核心部件都要自己做。”当时,行业内普遍采用代工模式,自主研发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格力坚持投入,十年如一日,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2018年,董明珠在《对话》节目中说:“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芯片。”当时,芯片行业乱象丛生,很多企业都在蹭热点、骗补贴。但格力用388天建成了半导体工厂,实现了芯片的自主化生产。
 
  这种长期的诚信记录,建立了一种无价的信任。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流于形式,成为了营销的工具。但格力的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血脉中,是企业发展的“根”。
 
  消费者相信格力的产品,因为他们知道,格力承诺的“十年免费包修”不是一句空话;投资者相信格力的未来,因为他们知道,格力的战略规划不是画饼;市场相信格力的实力,愿意给格力时间和耐心;团队相信格力的决策,因为他们知道,董明珠的承诺一定会兑现。
 
  这种信任,是格力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格力在面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封锁时,能够保持定力的核心原因。这种文化内驱力,是任何短期利益都无法驱动的。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投机取巧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企业不专注于主营业务,而是热衷于跨界扩张、资本运作、概念炒作。有的家电企业跨界做房地产、做金融,有的制造企业放弃实体产业,转而投身互联网、新能源等热门领域。这些企业看似短期内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长期来看,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最终都陷入了困境。
 
  而格力始终坚持“实干兴邦”的理念,拒绝投机取巧,专注于制造业核心业务。董明珠说:“制造业是国家的根基,我们要一辈子做制造业,做精做透。”
 
  几十年来,格力始终聚焦于空调、家电、核心零部件等主营业务,没有跨界进入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也没有盲目追风口,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中。
 
  这种专注,让格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当其他企业因为跨界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核心业务受损时,格力能够集中资源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格力能够凭借强大的核心业务能力,抵御风险,保持稳定发展。
 
  格力的企业文化中,“用户至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董明珠说:“质量关乎两个生命,一是企业的生命,二是消费者的生命。”
 
 
  几十年来,格力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极致产品。为了提高空调的能效比,格力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试验,推出了“光伏空调”,将太阳能与空调结合,成为全球最省电的空调产品;为了降低空调的噪音,团队优化了压缩机的结构设计,将空调运行噪音降低到20分贝以下,相当于图书馆的噪音水平;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格力推出了“智慧空调”,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实现自动调温、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
 
  格力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每一台空调在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包括能效测试、噪音测试、寿命测试等。格力的全系列家用空调产品,免费包修期长达十年,这在行业内是绝无仅有的。董明珠说:“我们敢承诺十年免费包修,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信心。我们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这种“用户至上”的理念,让格力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截至目前,格力空调的全球用户数量超过6亿;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格力空调的好评率始终位居行业前列。
 
  中国制造业该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
 
  格力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
 
  “卡脖子”的本质,是核心技术的缺失。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授权和进口核心部件,导致在关键领域缺乏话语权。很早,格力就了放弃幻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坚持自主创新,最终赢得世界尊敬。
 
  自主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企业要树立“研发投入是战略性投资”的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研发体系,培养核心研发团队。要像格力一样,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研发,不追求短期利益,不惧怕研发失败。
 
  同时,自主创新要聚焦核心领域。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业务特点,选择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突破,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贪大求全。格力聚焦于空调、家电、芯片等核心领域,集中资源进行研发,最终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自主性至关重要。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格力的成功,得益于其全产业链的布局。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格力构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很多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热衷于投机取巧,缺乏长期主义精神。这种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封锁时,缺乏定力,容易陷入困境。要像格力一样,专注于主营业务,不盲目跨界扩张,不炒作概念,不骗补套利。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突破“卡脖子”困境的过程中,需要一批有担当、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要像董明珠一样,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在科技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卡脖子”困境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常态。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中国需要更多像格力一样的企业,坚守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构建全产业链,弘扬企业家精神。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真正屹立于世界制造业之林。
 
  正如董明珠所说:“没有谁能卡格力的脖子,也没有谁能卡中国制造业的脖子。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只要我们坚守长期主义,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企业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