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湾1号基金成立!“天大+碳湾”生态启航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8    

  11月25日,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洋海棠基金在天津经开区支持下,设立首支专注于碳科技的创投基金——碳湾1号基金。这支基金的设立,不仅标志着“天大+碳湾”创新创业生态迈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更凸显了天津在碳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实现的重大突破。基金将通过资本赋能,推动碳基功能材料、碳基半导体、合成生物与低碳生物制造、碳循环与碳回收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步伐。

  01

  资本赋能绘就碳科技新蓝图

  碳湾1号基金,全称天津经开海河海棠碳湾一号科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天津经开区与北洋海棠基金携手打造。该基金依托“天大+碳湾”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以天津南港为核心承载地,精准锚定以碳材料、碳技术及碳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构建,致力于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碳基生态雨林”。

  凭借天津开发区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深厚底蕴,以及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强大支持,碳湾1号基金的设立有效优化了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成为天津经开区强化资金链、培育民营经济的关键一环。

  “碳湾基金的设立,不仅仅是一笔资金的投入,更是对碳科技前沿赛道的深度布局与坚定承诺。”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董、利安隆董事长李海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基金的力量,与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将更多前沿碳科技项目吸引至天津南港这片创业热土。”

  碳材料、碳科技正成为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高地,碳湾1号基金的设立,正是为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02

  碳湾基因:

  投早投小投硬,聚焦碳科技前沿

  北洋海棠基金,作为碳湾1号基金的核心发起方与重要推动力量,自2019年成立以来,便肩负了明确使命——做校友(包括老师和学生)创业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基金以“推动天津大学‘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形成,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的天大模式”为愿景,已投资50余个项目,投资和带动投资近30亿元,管理11支基金,总管理规模近80亿。

  “我们本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要求,遵循‘投早、投小、投硬’的原则,投资硬科技项目。”李海平介绍道,“目前,北洋海棠基金已布局了众多碳科技项目,并将部分项目成功引进天津南港。”

  以PET酶解项目为例,这是天津大学老师尤生萍主导的全球科技领先创新项目。北洋海棠基金发现该项目后,迅速介入,通过提升估值与强化本地服务,成功将其引入南港工业区。“目前,该项目在天津南港的对接十分顺畅,除正在建设5000吨中式装置外,我们还携手设计规划了10万吨级大型产业园。”李海平强调。

  碳湾1号基金延续并深化了北洋海棠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的优良基因,聚焦碳基功能材料、碳基半导体、合成生物与低碳生物制造、碳循环与碳回收四大产业主线。通过天使投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等多层次投资布局,实现对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本陪伴。

  同时,基金积极链接高校、企业、金融与政府等多方资源,推动形成央企为龙头、中试为支撑、基金为赋能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南港。

  目前,碳湾1号基金储备项目已超过15个,广泛覆盖同位素分离、甲醇蛋白、电池材料、生物制造等多个碳相关前沿领域。

  03

  天大+碳湾:

  绘就创新创业生态新蓝图

  碳湾1号基金的成功落地,得益于天津大学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该模式以北洋海棠基金、天津大学科技园、宣怀学院/创业知本社为核心,提出了“为科学家配上投资家,一起寻找创业家”的“三驾马车”协同驱动理念,探索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低的问题。

  并成功构建以创投基金群、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加速营、创业家俱乐部、科技成果转化奖、天津大学科技园为主的“九个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用基金推动创业,用创业留住人才,用大赛发现项目,用宣怀学院培养种子,用天大科技园进行孵化,再用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天津大学已形成覆盖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碳湾”理念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种“资本+产业+高校”的协同赋能体系支撑下的产物。天津地处渤海湾中心,环渤海区域轮廓恰如碳元素化学符号“C”,这一地理与产业的天然契合,催生了“碳湾”构想的诞生。李海平介绍道:“‘碳湾’既是对天津地域特色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碳科技产业未来的深刻洞察。”

  04

  碳湾未来:

  以系列基金汇聚全国碳科技,打造碳产业新高地

  碳湾1号基金的成立只是开始。北洋海棠基金计划将其打造成系列基金,不仅在天津布局科研、孵化、产业化链条,更将视野拓展至全国乃至国外。

  “最初,我们计划将这支基金命名为‘碳湾基金’。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认为仅以‘碳湾’命名略显局限,因为我们要将这一碳湾基金品牌系列化,并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李海平表示,“未来,碳湾2号、3号等后续基金将继续以天津为核心,吸引全国碳科技资源集聚,在碳湾打造系列基金,构建覆盖全国的碳科技投资网络。”

  这一系列基金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天大校友们的远见卓识,更彰显了他们对碳科技产业的坚定信心。在他们看来,通过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碳湾基金有望引领一场碳科技革命,遵循《碳湾倡议》中“以碳治碳、化碳为碳、零碳循环”的技术路径,聚焦碳基功能材料、碳基半导体、合成生物与低碳生物制造、碳循环与碳回收四大产业主线,汇聚更多碳研究者,培养更多碳千里马,投资更多碳创业者,为区域吸引更多碳企业落户,形成碳产业的生态雨林。

  “我们希望,通过碳湾1号基金的力量,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李海平最后表示,随着碳湾1号基金的设立及系列基金布局,天津碳科技领域创新加速,基金将持续发挥资金链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以“天大+碳湾”为模式起点,天津正将“碳湾”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未来,碳湾将从渤海之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碳科技领域的标杆,一个充满活力的“碳基生态雨林”正蓬勃兴起。

(广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