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荫下的邀约:自然教育与思政育人诗意融合
五月的春风掠过昌平兴寿镇辛庄村的林间,小满刚过,向上学校的小剧场内流淌着诗意的旋律。为深化“大思政课”实践内涵,推动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昌平向上学校联合中国作协《诗刊》社,于5月23日举办“春天里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活动以“在春天,聆听自然的声音”为主题,通过诗歌朗诵、名家对话、公益捐赠等环节,将自然教育、乡村振兴与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堂,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有风景的思政课”。
“暖风习习,诗韵流淌。诗歌是通向心灵的最短距离。” ,下午3点,向上学校教学管理部负责人李野以温润的嗓音揭开活动序幕。台下坐着100余名师生家长,以及从《诗刊》社、彩虹公益基金会、赶来的嘉宾。
致辞教育的诗意觉醒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手持一册《诗刊》 率先登台:“68年前,《诗刊》诞生于对诗歌信仰的坚守;今天,我们走进乡村校园,是要让诗歌从殿堂回归土地。”他特别提到学生陈雨欣的童诗《蜗牛快递》:“‘蜗牛背着月光,给麦苗寄信’——这种天真的想象力,正是诗歌教育的真谛。”
向上学校校长胡凯鹏的致辞将气氛推向首个高潮。她指着剧场外正在劳作的村民说:“我们的校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根扎在乡土,长向星辰。今天,孩子们不仅要朗诵诗,更要成为‘种诗的人’——像培育水稻般呵护心中的诗意。”当她念出艾青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时,台下多位家长悄然拭泪。
琴音破晓:自然之声的诗性对话
主持人李野介绍道:“今天的舞台属于诗歌与自然,更属于每一个心怀热望的少年。”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学生创作的田园摄影作品——金黄的油菜花田、辛庄村的青瓦白墙、校园角落的蒲公英,每一帧画面都呼应着“自然之声”的主题。
下午三时,前唐朝乐队摇滚前辈秦奇的小提琴弓弦划破寂静,他与向上学校学生的钢琴演奏即兴搭配,钢琴与小提琴交替,琴音如溪流般漫过剧场,这音乐瞬间让所有的现场诗歌朗诵都‘长出春天的叶子’。
中学部陈思成的钢琴独奏《人生的旋转木马》惊艳全场,这个曾在田间捉蚂蚱的男孩,仿佛在曲目里融入了辛庄村的布谷鸟啼。琴键起落间,高雅艺术与对这片土地的叙事融为一体。
思政教育生活化:朗诵在天地间寻找诗行
昌平教育始终倡导‘知行合一’,向上学校将诗歌与自然结合,正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典范。现场嘉宾以诗人的视角解读思政内核:“诗歌是生命的语言。在自然中写诗,就是在土地里种下思想的种子。”
朗诵环节分为“泥土与根系”“绽放与飞翔”“家园与远方”三个篇章,学生与诗人同台演绎。最动人的破界时刻来自一位向上学校的数学教师,他以手语配合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如校长胡凯鹏引用艾青名句时所言:“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这片土地正在生长新的诗行。”
公益赋能文化火种传递:从诗刊捐赠到乡村诗社
在《诗刊》捐赠仪式上,100册诗集被装入特制的“种子书箱”——每个书匣内附赠一包波斯菊种子。诗刊编辑蓝野说:“希望你们种下种子的同时,也种下诗句。”
“彩虹之家”揭牌瞬间,由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与向上学校共建的“乡村诗社”正式启动,未来将开设诗歌工作坊、自然写作营。彩虹公益基金秘书长商凝瑶表示:“未来三年,基金会将支持向上学校培养‘乡村小诗人’, 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下乡,而是双向赋能。”
行走的思政课:乡村振兴的诗意注脚
活动尾声,嘉宾与师生漫步在“北京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辛庄,有诗人指着墙绘上的诗句“麦穗低头时,大地在思考”,对学生说:“诗歌不在远方,就在你们脚下的土地。”
在绘有学生诗作的“诗歌巷”墙前,又有诗人指着一行“蚯蚓是土地的诗人,它写的诗只有根须能读”说:“这才是最动人的乡村振兴叙事。”村民李大爷向嘉宾展示“家庭诗栏”——他家院墙上挂着孙子写的《爷爷的烟斗》:“烟圈升起来的时候/老屋就在云雾里讲故事”。
链接深描:向上学校的自然思政实践,让教育像诗歌般生长
昌平向上学校创办于2009年,坐落于兴寿镇辛庄村,是一所践行“自然浸润式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核心理念,构建“田园思政”的课程体系,特色就是将农耕劳动、生态艺术、诗歌创作纳入必修课,学生在种植小麦过程中撰写‘麦苗日记’,在观测蜜蜂时创作科学诗。‘思政创新’未来还将开展“大地诗会”,邀请诗人驻村创作;与彩虹公益基金会合作“乡村美育计划”,惠及周边7个村庄。胡凯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诗歌与自然的双重浸润,让思政教育可感可触——当学生为一朵花写诗时,他们已在理解生命的意义。”
余韵:诗心点亮乡村夜空,种下一颗诗的种子
活动结束后,五年级学生王雨桐在“彩虹之家”写下第一首诗:“春天把诗藏在柳絮里/风一吹/就落满我们的校服”。而诗人嘉宾在活动札记中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思政课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训诫,而是唤醒;不是灌输,而是生长。” 这场春天的诗会,不仅让诗歌回归土地,更让思政教育在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中,生发出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活动次日,五年级学生林悦在“彩虹之家”写下:“昨晚的星星/是天空撒下的诗韵/我们用朗诵接住了几颗”。而《诗刊》彭敏在朋友圈发文:“到这里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王国,我看到了诗歌最本真的样子——它不是修辞的竞技场,而是生命的呼吸声。”
这场持续近两个小时的诗会,最终化作昌平教育年鉴里的一段注脚:“当思政课脱下正装,赤脚走在田埂上时,教育便拥有了改变土地的力量。”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