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打造高原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新高地”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03    
  六月的青藏高原,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产业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近日,由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办的“高原臻品 牧歌嘹亮”——探寻海南州可持续发展暨绿色有机媒体行活动在海南州共和县正式启动。活动深入到共和、兴海、同德、贵南、贵德等五县,走访多家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配合下,见证了青海海南州的农牧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的蓬勃活力。
 
  特色农牧业: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图为6月27日,媒体采访调研人员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上巴村蚕豆种植基地调研。江上摄
 
  在同德县巴沟乡上巴村,千亩蚕豆田绿意盎然,青蚕15号豆荚饱满,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我们采用‘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施肥、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收获,今年预计单产可达300公斤,亩产值2100元。”村支书尼玛才让介绍道。自2019年以来,上巴村集中连片种植蚕豆-小麦650亩以上,通过轮作倒茬和有机肥施用,不仅实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更让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0元。

图为6月25日,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蚕豆种植基地。江上摄
 
  共和县沙珠玉乡的惠鑫蚕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展现了土地托管模式的魅力。“2024年我们‘大田托管’1250亩,每亩分红800元,农户收入100万元,还解放了144名劳动力,人均务工收入达3万元以上。”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党支部书记、惠鑫蚕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强介绍,从2018年试种500亩蚕豆增收18万元起步,到2025年计划种植蚕豆2090亩,合作社通过“科学院所+农户+种子基地+种子企业”模式,让5221亩耕地焕发新活力。

图为6月29日,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子基地。赵树宴摄
 
  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则专注于种业振兴。2024年,公司展示农作物新品种75种,建立冬小麦和春小麦“三圃田”各300亩,预计收储各类农作物1500-1600万公斤,可为省内外近60万亩大田提供优质种源。“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土地流转费4000余万元,我们要做高原种业的‘芯片’。”公司负责人余富强表示。
 
  产业融合:三产联动激活乡村经济

图为6月26日,兴海县牧场。江上摄
 
  走进兴海县,千头牦牛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演绎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精彩。“我们不仅养牦牛,还加工牦牛肉肠、风干牛肉,开发牦牛牧场体验游。”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牦牛文化展示馆,推出放牧、挤奶体验活动,配套餐饮设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年成立的兴海成列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是将产业链延伸至旅游文创领域,带动周边牧户增收致富。

图为6月24日,海南农牧业产业发展公司产品展厅。陆中秋摄
 
  海南州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天路飘香”品牌为引领,构建“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公司打造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账号累计涨粉1.5万,线上订单增长150%,与135家涉农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海南州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索南才仁介绍。线下的的产品活动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展推介20余次,销售额达5900万元,盘活国有资产,打造“晨光早市”和“星空夜市”,形成“日游夜娱”的全时段消费场景,成为展示海南州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图为6月23日,龙羊峡三文鱼生产线现场。金媛摄
 
  龙羊峡畔的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高原渔业的奇迹。作为亚洲规模领先、全国最大的智能化三文鱼企业,公司拥有集孵化、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唯一拥有ASC、BAP 4星国际双认证的企业。“2024年我们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98%,2025年上半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142%。”龙洋知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方自豪地说。5公斤/立方的超低密度养殖模式,确保了龙羊峡三文鱼的卓越品质,从捕捞到发货不超过6小时的高效流程,让高原冷水鱼36小时即可抵达消费者餐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高原净土

图为6月24日,美丽的青海湖。江上摄
 
  青海湖的生态奇迹令人振奋。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到4650.0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03万吨,栖息水鸟数量增加到60.6万只,普氏原羚由2002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科技合作宣教处王淑宁介绍,目前已全面完成本底调查、体制建设等8个方面主要任务,形成65项成果,正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
 
  从贵德县景悦阁酒店出发到贵德县德拉河流域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贵第四标段,雨正在下,河岸边刚刚种植的暴马丁香、云杉等植被。贵德县德拉河流域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缩影。该项目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534.57万元,建设生态护坡1651米,重建受损缓冲地带植被19处,修复退化草地5处,修复总面积约53公顷。“我们在栽植云杉、油松等生态林木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栽植梨树、杏树等经济苗木,为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夯实基础。”贵德县生态环保安怡副局长介绍到。

图为6月25日,共和县下合勒寺塔拉滩光伏生态牧场。在板上发电、利用光伏板清洁用水在板间种草,板下放牧。探索形成光伏+生态畜牧的互补,农牧民参与产业良性循环模式。褚多锋摄
 
  共和县上塔迈村的光伏光热智慧畜棚示范基地,展现了科技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光伏板取暖解决了牲畜冷季保温问题,使暖棚内温度平均提高6.2℃以上,单头牛日均减少预混料3公斤,冬季5个月节约饲料成本约4万元。”基地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不仅解决了高原牧区牦牛藏羊“冬瘦春死亡”的困境,还实现了全季出栏,同时非供暖季日发电量达400度,为牧民提供生活用电,年节约成本3-4万元。
 
  企业担当:联农带农共致富
 
  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北扎村,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三产融合”模式带动了一方经济。“我们建设了2800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直接带动油菜种植户增收,还吸纳农牧民100多人就业。”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娘怀加介绍,自2020年成立以来,总带动农牧户40户212人,每年种植季节直接带动短期务工人员38人,固定就业31人,2021年以来举办培训班12期,362人次参与。
 
  共和育兴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则以“三位一体”模式带领牧民致富。“从最初的6户到现在的512户,2024年养殖绵羊23320只、牛900头,实现总收入近800万元,获纯利润633.3万元,社员户均年收入3.35万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完备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和监控体系,打造市场知名品牌,还建立内部扶持发展机制,对社员扩充养殖规模提供贷款帮助和贴息扶持。

图为6月26日,青藏码头有机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展示厅。江上摄
 
  青藏码头有机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则搭建了高原特产走向全国的桥梁。“我们整合了兴海县4乡3镇的172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4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家家庭牧场,每年供销藏系羊4000只、牦牛500头,线上累计销售额960万元,线下销售额达到850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兴海县各类合作社收入增长明显,人均增收1100元,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千亩农田到生态牧场,从现代工厂到电商平台,海南州的企业和合作社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青藏高原上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正如青海湖的碧波不断扩容,这片高原沃土上的发展活力也在持续奔涌,向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高地”的目标坚实迈进,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青海方案”。(文/万嘉萱 武子阳)
 
  (供稿单位: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