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绿再生资源推进资源循环产业服务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07    
  2025年,再生资源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中绿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天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绿再生资源”)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为驱动,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开拓创新,成为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标杆企业。
 
  政策东风助力,锚定绿色发展新坐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重点支持玻璃、金属、塑料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再生资源全链条管理要求。
 
  中绿再生资源自2025年5月成立以来,公司依托“绿供”品牌核心驱动力,以“一种裁切玻璃残片回收箱”“一种智慧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等专利技术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链条回收体系,成为政策落地的“实践者”与“创新者”。
 
  技术与模式双轮驱动,构建资源循环生态
 
  专业回收体系:让“城市矿山”变废为宝。响应国家“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政策,中绿再生资源打造“专利技术+智慧化运营”模式。
 
  针对工业废弃物,公司运用玻璃残片回收专利技术,为工业企业、建筑单位提供规范化收集、分类与运输方案,年回收处理玻璃残片超10万吨,助力玻璃行业实现资源闭环。
 
  面向社区场景,依托智慧垃圾分类回收设备,通过智能化识别、“互联网+回收”模式,在天津多个社区建立标准化回收站点,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社区资源回收率提升30%以上,成为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基层示范。
 
  携手新政浪潮,共赴绿色未来
 
  2025年,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中绿再生资源将继续以政策为纲、以技术为刃,依托“绿供”品牌公信力,在玻璃回收、社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深加工等领域深化布局,为构建“无废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中绿力量。
 
  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
 
  2025年5月22日至28日为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全国各省市启动以“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本次宣传周以推进源头减量、突出回收利用、加强小区宣传、深化校园教育、加大设施开放为重点,通过案例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立体化宣传矩阵。

中绿再生资源推进资源循环产业服务

  中绿再生资源与苏州群智达成专利合作,共推智慧环保新发展
 
  2025年5月20日,环保科技领域传来重要合作消息。中绿再生资源与苏州群智资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署专利转让协议,中绿再生资源受让“一种智慧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专利(专利号:2022228579157),同时委托北京麦汇智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推进相关专利事务,标志着双方在智慧环保设备技术应用与推广上迈出关键一步。

中绿再生资源推进资源循环产业服务

  此次专利转让,源于中绿再生资源对智慧环保产业布局的深化需求。该智慧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专利,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垃圾分类回收流程,与中绿再生资源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布局高度契合。获得该专利后,中绿再生资源将进一步完善智慧环保设备体系,提升社区垃圾分类效率,助力打造更绿色、智能的城市环境。

中绿再生资源推进资源循环产业服务

  苏州群智资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利出让方,专注于智慧社区技术研发。此次合作,是对其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也体现了企业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理念。双方期望通过专利合作,加速智慧环保技术落地,为行业提供更高效的垃圾分类解决方案。

中绿再生资源推进资源循环产业服务

  在专利代理环节,北京麦汇智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将凭借专业服务,确保专利转让及后续事务合规推进,为技术转移保驾护航。此次合作,不仅是单一专利的流转,更是智慧环保产业资源整合、技术协同的缩影,有望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推动智慧社区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利用迈向新高度,为绿色城市建设注入科技动力。
 
  未来,中绿再生资源将以该专利为基础,深化智慧环保设备研发与应用,携手产业链伙伴,为构建更完善的绿色生态体系持续发力,也期待更多企业加入智慧环保创新行列,共筑美好环境未来。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