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大屏镀膜“卡脖子”难题 振华真空如何定义智能座舱光学新标杆?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1    
  在智能座舱成为汽车产业竞争新高地的今天,真空镀膜技术作为提升显示品质的核心工艺,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作为国内真空镀膜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广东振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真空”)凭借三十余年的技术积淀,正通过创新的镀膜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座舱光学体验的全面升级。近日,亚洲新能源汽车网专访了振华真空总经理张德云,深入探讨了公司在车载光学镀膜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布局。

振华真空总经理张德云
 
  从设备制造商到光学解决方案专家
 
  振华真空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真空镀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早期的蒸发镀膜设备,到如今的电子束镀膜、磁控溅射镀膜、卷绕镀膜等全系列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公司已构建起完整的镀膜设备矩阵。

云桂总厂

北岭生产基地
 
  “从蒸发镀膜机起步,到如今全系列PVD设备矩阵,我们最大的突破是将光学与磁控技术深度融合。”张德云道出企业核心优势。这种技术融合使振华成功开发出均匀性优于2%、长达两米的阴极靶,攻克了大尺寸车载屏镀膜均匀性难题。近年来,公司为行业知名企业打造的大尺寸磁控溅射光学镀膜生产线,已成为业界标杆案例。
 
  随着车载显示屏向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发展,镀膜均匀性和生产效率成为行业核心挑战。张德云展示了振华的解决方案:“我们开发的阴极靶通过调节反应气体分布和靶芯磁场强度,可便捷实现镀膜均匀性控制。”在2000平方米的洁净实验室内,配备的电子束、磁控、卷绕等全系列PVD设备,振华真空不仅提供设备,更提供从工艺开发到量产的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工艺验证与优化支持,确保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无缝衔接。

研发中心
 
  更令人瞩目的是生产效率的突破,以某头部车企的55英寸智能中控屏项目为例,振华的镀膜生产线将生产节拍从行业平均的300秒缩短至60秒,部分产品甚至可优化至35秒。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振华在抽气速率、传送速度、镀膜稳定性等环节的持续优化。

大平面光学镀膜生产线
 
  应用范围:智能后视镜/车载中控面板/触控屏玻璃盖板/摄像头玻璃/光学镜头等。
 
  镀膜设备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良率。振华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确保每一片镀膜的厚度误差控制在纳米级,从而帮助客户降低综合成本。
 
  破局价格战:技术差异化构建竞争壁垒
 
  面对竞争激烈的镀膜设备市场,张德云说:“我们振华不打价格战,只打技术战、质量战、服务战。”振华真空选择以深度定制化服务构建护城河。他分享了某世界500强企业定制智能后视镜产线的案例。当时,客户对镀膜工艺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满足光学性能指标,还要求生产线高度自动化,以减少人为误差并实现全程质量追溯。振华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条磁控光学连续镀膜智慧产线,整合自动化传送、实时检测、数据存储等功能,并与客户的MES(制造执行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连续式磁控溅射光学镀膜设备
 
  应用范围:主要生产AR/NCVM+DLC+AF,以及智能后视镜、车载显示屏/触控屏盖板玻璃、摄像头、超硬AR、IR-CUT等滤光片、人脸识别等产品。
 
  “这条产线几乎无需人工干预,从镀膜到检测全部自动化完成。”另外张德云表示,“这种定制化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客户需求,也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技术溢价。”
 
  前瞻布局:卡位HUD技术制高点
 
  谈及未来发展,张德云认为除360°影像、防眩后视镜外,HUD将是未来三年的核心增长点。他透露,目前,振华已成功开发覆盖玻璃与塑料基材的HUD全制程镀膜设备,并通过客户验证。
 
  在积极布局HUD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的同时,振华真空十分重视产业协同的力量。公司与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新型光学薄膜研究,形成“理论-工程-应用”闭环。以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例,高校提供理论支撑,振华负责工程化转化,这种模式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其联合研发的光子晶体超构膜片已应用于AR-HUD项目,反射效率提升至92%。
 
  通过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振华真空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写在最后
 
  在这个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振华真空不仅做好了设备供应商,更逐步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推动者。从解决大屏镀膜均匀性难题,到定义HUD镀膜新标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到产学研生态构建者——振华真空正以三十年技术积淀,推动中国真空镀膜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