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数码 x 嘉岳数智:以生成式AI打造绿色低碳行业的“懂碳帝”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1    
  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下,绿色转型成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一时刻,AI正重塑行业格局,如何将AI能力融入可持续发展场景,成为绿色产业智能升级的关键课题。近期,在神州数码“数云原力2025-企业AI价值先锋实践”直播活动中,神州数码与北京嘉岳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岳数智”)围绕双方在碳排放评估智能化领域的合作展开探讨,分享生成式AI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神州数码 x 嘉岳数智:以生成式AI打造绿色低碳行业的“懂碳帝”

  绿色转型进入深水区,碳评估亟需智能升级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碳排放评估面临覆盖面广、数据复杂、人工负担重等挑战,传统方法在多行业、多项目场景下成本高、效率低。嘉岳能源深耕清洁能源与碳资产管理领域,累积多年行业经验,深刻洞察碳排放评估流程中的诸多痛点。
 
  大语言模型特性及其现阶段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让嘉岳数智看到AI和碳排放评估结合的契机。为此,引入AI技术,探索碳评估智能化、标准化、高质量交付的新路径,助力低碳转型提质增效。
 
  北京嘉岳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魏浩指出,传统人工编制碳评报告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来源分散。新建项目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存量项目则需梳理复杂的能耗与排放数据;二是文本内容专业性强。碳评报告不仅要汇总数据,更需严谨的政策分析、边界设定等技术性描述;三是数据形式多样。报告中融合文本、公式、表格、图片等多种格式,人工处理效率低、出错率高;四是精度要求高。整份报告需经过多轮数据校验与内容复核。
 
  通专融合,加速碳评体系智能升级
 
  为加快碳排放评估体系的智能化升级,神州数码依托旗下神州问学平台在DocOps及Agent Ops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嘉岳数智在碳评测报告、减排策略制定等严肃文本场景的深度合作,将AI能力精准嵌入绿色转型流程,帮助企业提高碳管理和报告编制效率,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神州数码 x 嘉岳数智:以生成式AI打造绿色低碳行业的“懂碳帝”

  神州数码通明湖云和信创研究院AI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李盛表示,针对嘉岳数智在碳评工作中面临的复杂文本处理和专业知识融合需求,神州数码提出了三项核心方案::第一,为了增加文本内容生成的准确度,打造EPAG(Expert process augmented generation专家流程增强生成)的技术框架,通过融合大模型能力与行业专家知识,形成深度知识理解和推理能力;第二,利用基于Agent的场景分类与推理机制,实现针对碳排放报告、政策分析、核算方法论等多样化的严肃文本场景,精准生成可复用的专业模板;第三,建立基于自动化评估与反馈学习的AI辅助生成流程,结合嘉岳专家资源,以人机协同的方式持续迭代内容质量,最终共创面向绿色低碳行业的严肃长文本专业生成与评审平台。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真正‘懂碳’的AI助手,帮助嘉岳数智将专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显性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服务的专业度和效率。”李盛表示。
 
  打造AI绿色转型样板,布局可持续未来
 
  目前,双方共同打造的智能评估产品已进入预发布阶段,并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首先,专业领域中术语理解的准确度大幅提升,模型在碳排放、碳核算、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语义理解能力大幅增强,更加契合行业语境;其次,AI生成内容采用率显著提高,文本质量更高、专业性更强,有效减少人工编辑工作量;最后,碳核算相关指标的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显著提升报告的可靠性,满足企业在双碳管理中的精度要求。
 
  在“绿色发展+智能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双方围绕“专家流程增强生成(EPAG)”方法论,构建生产级严肃文本自动生成系统,不仅大幅提升碳评估工作效率,更为生成式AI在垂直行业落地树立标杆。
 
  魏浩表示,基于神州问学平台,嘉岳数智会陆续拓展政策检索、行业分类等智能助手功能,在碳领域基础上向更多细分场景延展,打造适配实际业务需求的智能工具集。李盛表示,神州数码将围绕“AI for Process”继续深化通专融合能力,以“业务+技术驱动”的范式去构建联合解决方案,推动生成式AI在更多垂直行业落地应用。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