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泰康在线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纪实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25    
  为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9月金融教育宣传周的号召,泰康在线紧紧围绕“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主题,于近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金融宣教活动。通过高管带头、专业培训、线上线下联动、多地落地实践等方式,泰康在线将金融知识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提升了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展现了企业的高度责任担当与品牌温度。
 
  一、强化机制引领,筑牢消保工作根基
 
  泰康在线始终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置于战略核心位置,在宣传周期间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消保工作的专业性与覆盖面。在组织层面,泰康在线高管带头签订活动倡议书,展现对消保工作的高度重视;消保专项工作组同步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活动,将专业金融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用提醒;业务负责人举行《诚信销售信用承诺书》签订仪式,庄严承诺,恪守法规,致力成为消费者可信赖的金融伙伴。
 
  为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泰康在线还组织开展了“消保投诉管理与纠纷化解专项培训”,特邀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及业内专家进行专业授课,聚焦消保意识提升与责任落实,推动消保理念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在传播渠道方面,泰康在线通过联合中国网开展专题直播,深入解读车险综改后理赔政策,明确“水淹车应赔尽赔”原则,以直观方式增强消费者认知;同时创新打造“金融消保流动车厢”,以公交为载体开展消保随行系列活动,使金融知识随城市交通脉络动态触达市民生活。
 
  通过上述举措,泰康在线逐步构建起“高层引领、专业支撑、渠道创新”的消保工作新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内部员工的消保意识与专业能力,更实现了金融知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为消保工作的持续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推动精准下沉,打造有温度的在地化宣教
 
  基于宏观的消保战略,泰康在线积极推动宣教服务精准下沉全国市场,践行“一城一策”的本地化宣教策略,在多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在河南,泰康在线联合金水反诈支队、金小二艺术团设立8个主题展区,通过“文艺+游戏”的形式吸引居民积极参与,为长者群体带来一场反诈知识盛宴;在广东,聚焦学生群体常见的游戏皮肤、偶像抽奖等诈骗形式,为特教学生开展生动宣讲,体现消保工作的细致与包容;在青海,消保宣传员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以藏汉双语耐心解答群众疑问,传递金融政策好声音。在上海奉贤区小荡村,“金融大篷车”以一句方言“阿公阿婆,听讲伐?”拉近距离,用“土味脱口秀”将反诈知识融入村口闲聊;在内蒙古三道沟村革命老区,结合红色教育开展“案例故事汇”,增强村民信任感;在山西,则巧妙融合非遗文化设计互动游戏,让市民在参与中提升金融安全意识。

  基于深入一线的系列实践,泰康在线不仅以接地气的方式守护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在情感层面建立起与各地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显著增强了品牌认同感。
 
  三、加速科技赋能,拓展宣教新生态
 
  面对数字化趋势,泰康在线还充分发挥互联网险企优势,推动宣教模式向年轻化、沉浸式方向升级,针对非法集资、代理退保等常见风险,通过多媒体矩阵发布图文内容,实现对全年龄段人群的科普覆盖。
 
  在此基础上,泰康在线还进一步聚焦Z世代群体,创新参与北京反黑联盟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消保戏剧幻城”活动,通过情景剧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演绎校园贷等典型诈骗场景,帮助大学生在沉浸参与中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此外,泰康在线还积极探索剧本杀、数字人讲解、微电影等新颖形式,将金融知识融入趣味叙事与互动环节,有效打破传统单向输出的宣教模式。

  这些数字化实践不仅拓展了宣教的广度与深度,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筑牢其金融安全意识,展现出泰康在线以科技赋能消保、以创新传递温度的积极探索,为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金融宣教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泰康在线将继续深化“消保为民”理念,将活动中经过验证的有效模式固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探索更多元、更温暖、更有效的金融教育形式,努力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中值得信赖的守护力量,为提升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而不懈努力。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