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基层: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检验结果互认实践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14    
  为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等精神,深入助力西安市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共享互认,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医检”)扎实推进西安市检验结果汇聚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检验平台”)的接入与落地。
 
  标准化建设与数据互通夯实基层医疗基础
 
  为突破基层医疗检验服务瓶颈,西安医检从“能力提升”与“数据联通”双维度协同发力。一方面,通过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标准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基层检验服务能力——将基层检验项目平均数量从此前的不足50项提升至130余项。以核心实验室为技术支撑,检验项目进一步拓展至1800余项,有效填补了基层检验项目不足的短板。

  另一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信息平台,成功实现了区域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验数据与西安市检验平台的实时对接,为全市范围内检验报告互认提供了精准且稳定的数据支撑,搭建起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体系间的信息桥梁。
 
  直击重复检验难题,释放资源下沉价值
 
  西安医检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在于基层检验报告认可度低引发的患者重复检验现象。此前,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普遍存在检验项目偏少、操作流程规范性及质量控制标准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出具的检验报告难以获得上级医院认可。患者在转诊或复诊过程中需重复接受同类检查,既增加患者经济、时间成本,还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

  作为西安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抓手之一,西安医检正通过两大关键路径破解上述痛点。
 
  数据公信力下沉——依托检验数据实时对接与共享互认机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服务获得上级医疗体系的认可,实质是将优质医疗服务的“数据公信力”下沉至基层,显著提升基层检验报告的可信度。
 
  服务同质化落地——通过数据互通打破基层与上级医院间的信息壁垒,保障基层患者可享受与上级医院同质化的检验结果认定服务,引导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构建统一数据体系,保障安全互通
 
  西安医检信息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不同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异构性突出、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致使数据难以直接实现互联互通。为突破这一技术壁垒,西安医检构建了“统一标准+校验保障+安全加密”的全流程数据处理体系。
 
  制定统一标准——依据国家医疗数据标准及西安市卫健委相关管理规范,制定了覆盖1800余项检验项目的统一数据元标准,建立异构数据与标准数据的映射字典,实现数据“同源归一”。
 
  强化质量校验——依托规则库对转换后的数据开展完整性、一致性双重校验,确保接入检验平台的所有数据完全符合共享标准要求。
 
  保障数据安全——严格采用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规定的加密技术方法,保障检验数据传输全流程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截至目前,按照西安市卫健委的部署要求,已完成十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数据的互联互通,累计上传及共享的检验报告已达四万余份,检验结果互认机制初步显现实效。
 
  未来,西安医检信息化建设将逐步扩大互认系统接入的医疗机构范围,最终实现全域接入覆盖;并将进一步增加检验结果互认数量,扩大互认项目覆盖范围,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多样的诊疗需求;还将持续推进与国家传染病信息平台的数据上报对接,同步规划构建区域疾病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是西安市政府决定由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项目法人和实施机构,采用BOT模式投资建设的大型民生项目。
 
  中心按国际标准在西咸新区建成1个可开展3000余项医学检验项目的核心实验室、与15家医院检验科升级建设15个区域中心智慧化实验室、规范化提升4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检验科为社区卫生中心实验室。
 
  中心的建成,除显著提升了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还有效地降低了财政在医院检验科建设上的重复投入。通过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了检验结果互认。在降低医保开支的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体验。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