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在浙江诸暨西施大剧院隆重上演,作为全国巡演的第二站,该剧以音乐为桥,在西施故里搭建起一场黄河文化与古越文明的艺术对话,赢得满堂喝彩。


演出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河曲民歌·二人台国家级非遗交流见面会”在剧场举行。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与诸暨浣纱小学的近百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诸暨西路乱弹——这一源自清初秦腔、融合本土语言与戏曲元素的传统戏剧,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此次交流的焦点,两地三项国家级非遗的交流尤为引人注目。

活动现场,西路乱弹市级传承人卓琳丽首先阐述了该剧种的独特魅力。随后,浣纱小学的学生们精彩演绎了《双阳公主追狄青》选段,童声虽稚嫩却情感真挚,生动展现了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蓬勃生机。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王掌良详细介绍了河曲民歌的深厚渊源与鲜明特色,并现场演唱了《三天路程两天到》等经典曲目,高亢激昂的歌声与孩子们的表演相得益彰,赢得了阵阵掌声。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不仅拉近了孩子们与非遗文化的距离,更让传统艺术在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晚,师生们与诸暨市民共同观赏了《大河长歌》的精彩演出。音乐剧在气势磅礴的山西民歌声中拉开序幕,以“河流”作为核心意象,巧妙串联起黄河文明的壮阔画卷,生动讲述了两代人对民歌艺术的执着坚守与薪火相传。
卓琳丽在观演后感慨道:“河曲民歌犹如戏曲中的小生,声调高亢、气势挺拔;而河灯会则宛如女子般细腻委婉。《大河长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创新发展,为西路乱弹的未来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若能借鉴其叙事与音乐完美融合的艺术手法,西路乱弹也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演出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一位诸暨市民感慨:“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但剧情动人至深,几度落泪。”年轻观众则期待,“希望更多像《大河长歌》这样的非遗剧目走进全国剧场,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听懂、记住。”一位通过“行走的课堂”组织学生和家长观看《大河长歌》的老师表示,将学习场景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实践,将非遗演出纳入游学,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认知,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随着诸暨站演出圆满落幕,《大河长歌》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一个流动的文化交流平台。据悉,该剧将继续前往慈溪、衢州、上海等地,以音乐剧为媒介,推动不同地域文明的深度对话,向全国观众讲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的黄河故事。

当黄河的浪花拍打古越的堤岸,这场跨越山河的文明相遇再次印证:真正动人的歌声,既能响彻黄土高坡,也必能回荡在江南的细雨之中。(杨成林 王春梅 张宇)
| 资讯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