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活用工人员就业法律风险与职业保障》课题评审暨行业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8    

  2025年11月24日,《中国灵活用工人员就业法律风险与职业保障》课题评审暨行业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本课题由保嘉科技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孟令星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项研究。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雄;中国政法大学MBA中心副主任戴建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财务会计系副主任丛颖男、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法商系副教授孟令星;保嘉科技副总裁齐博等。本次发布会旨在深入探讨灵活用工背景下的法律挑战与职业保障问题,同时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及媒体,共同研究与交流相关议题。



  会上首先由刘志雄致欢迎词,齐博介绍了企业与课题研究背景,孟令星做了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与会专家就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新就业形态下的法律风险与保障问题不仅关乎从业人员的权益,也涉及到平台企业、劳务公司与代理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该项研究成果将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新就业形态在法律保障方面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界与企业界合作的典范,也是对灵活用工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评估与反思。保嘉科技未来将继续联合中国政法大学就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平衡用工灵活性与员工权益保障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报告》简要内容如下:

  一、新就业形态下的法律风险与保障:外卖骑手事故频发引关注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就业形态如外卖行业迅速兴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用工中遇到的新的法律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在交通事故等意外频发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愈发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灵活用工人员就业法律风险与职业保障》课题组与北京保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展开研究,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法律风险。通过大量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课题组结合法律案例,形成了《研究报告》。该报告全面剖析了新就业形态背景下企业用工的法律风险,包括劳动关系认定、意外事故风险、法律责任分担机制及防范建议等。
 
  二、外卖行业发展与从业特征
 
  随着互联网消费的普及,外卖服务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总计约有1500万名骑手,其中仅美团平台骑手预计达到700万人。
 
  外卖骑手主要由年轻男性组成,平均年龄约为29.76岁,大多数为非城市户口,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他们的平均月收入超过农民工水平约12%,显示出外卖行业吸引力与挑战并存的特征。
 
  三、交通事故频发成主要风险
 
  报告显示,外卖骑手普遍面临交通事故等高发风险。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骑手曾遭遇过交通事故,其中40.91%的事故是由骑手自身不安全行为引发。尽管88.45%的骑手接受过安全培训,但71.24%曾违反交通规则。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也是导致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近四成骑手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78.45%无固定休息日。
 
  四、劳动法律风险集中在劳动关系认定
 
  新就业形态中,平台企业倾向于通过劳务公司或代理商等间接雇佣骑手,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用工风险。然而,这种模式使得劳动关系的认定变得复杂。法院在认定劳动关系时通常审慎从事,因此平台企业一般不承担普通企业面对的劳动法律风险,如加班费支付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五、法律风险的分担与防范建议
 
  《报告》提出了针对新就业形态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的多项防范建议:改进用工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购买保险服务等。特别是在法律责任分担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企业应谨慎管理,降低意外事故风险,保障从业人员权益。
 
  六、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面对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报告》建议政府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厘清责任边界,建立统一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以及加强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利的保障。这些举措将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
 
  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界与企业界合作的典范,也是对灵活用工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评估与反思。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平衡用工灵活性与员工权益保障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保嘉科技有限公司
 
  新就业形态下的法律风险与保障问题不仅关乎从业人员的权益,也涉及到平台企业、劳务公司与代理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政法大学与保嘉科技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新就业形态在法律保障方面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