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书类微信公众号 探寻出版发展新方向——以“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张艳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12    
  2016年,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成为微信接触者的主要选择。腾讯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公众号350万个,而公众号月活跃关注用户数为7.97亿,同比分别增长14%及19%,微信阅读人群还处于增长状态。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扩大影响力,各公众号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2012年12月,“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成立。2017年1月4日,获得由清科华盖管理的超6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亿元。在新榜2018年2月中国微信500强月报中,“十点读书”位列第七,紧随“人民日报”等时事类公众号,居文化类公众号第一名,2月份共224篇推文全部实现10万+的阅读量。本文从“十点读书”公众号的实际使用体验出发,结合相关研究法,总结“十点读书”的优秀营销策略,并根据“十点读书”的成功经验提出当前出版机构可以参考的出版新方向。

  “十点读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成功实践

  1.针对需求,定位准确
  “十点读书”四个字,体现了其定位:一是夜间10点,二是专注读书。由于工作、生活繁忙,爱书群体无法抽出大量时间阅读,而10点,正是人们结束一天工作、生活,放松阅读的黄金时间。“十点读书”每晚10点左右推送8篇文章,正好满足了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十点读书”用固定模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忠诚度,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给予用户生活质感。
  2.发挥“把关人”作用,保证文章质量
  “十点读书”坚持每天产出优质原创文章。总结“十点读书”近期发布的内容,其主要受众为年轻女性。此外,“十点读书”会结合重大事件、重要节假日场景发布文章,如3月18日李敖去世当天发布的《李敖去世:狂生李敖,这一辈子值了》等。“十点读书”在某种角度上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为用户呈现的是筛选后的内容。
  3.音频、视频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十点读书”初期推送为图文,后增加音频、视频体验。当前平台推送的文章基本都配有朗读音频,音频为签约主播录制,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听取音频或阅读图文。音频为平台带来了有声阅读的优势:一方面,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示文章的情绪、内涵,弥补文字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方便儿童与视力有障碍的人群,扩大用户群体;同时,音频可以使读者的使用场所多元化。“十点读书”也推出了视频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十点视频”小程序观看视频,后期衍生出公众号“十点视频”。视频作为影像、音频的结合,能使用户收获更佳的体验。
  4.多领域、多平台矩阵形成协同效应
  十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了十点品牌新媒体矩阵。截至2018年3月16日,在微信平台,“十点读书”通过9个同主体公众号,如“十点读书会”“她读”“十点电影”等,进一步细分市场。此外,十点在微博、搜狐、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平台都有主体账号,并把音频资源授权给了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在线上形成了品牌矩阵。在线下,十点读书会在30多个城市举办活动,与线上共同联动。线上及线下的产品矩阵共同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5.“十点课堂”,迎合知识付费市场潮流
  自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以来,知识付费市场蓬勃发展,多个知识服务平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十点读书”也及时跟上市场脚步,创建“十点课堂”平台,开办付费知识课程。前期开放“刘轩FM”为代表的付费音频,后期则因短视频更直观、更形象而稳定为短视频课程。2017年一共策划了接近40门课程,积累沉淀了约80万的付费用户,整体营收规模超过1亿。十点文化在多媒体矩阵联动下拥有近3000万粉丝,用户黏度很高,这一资源使“十点读书”在知识付费的下半场竞争中能走得更远。

  探寻出版机构发展新方向

  1.与现有文化类新媒体进行深入合作
  目前,我国很多出版机构已与各种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读书类平台的图书推荐,也会受到出版社优惠政策的影响,达到平台、出版机构双赢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出版机构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各类文化平台的合作,如分享作者资源,举行线上作者见面会、读者交流会等多样的活动,共享收益。也可以在优秀读书类平台开设出版社专栏或小程序,获得文化平台的用户粉丝。
  2.成就自己的热门文化自媒体平台
  打造自己的优秀文化自媒体,实现真正的“自产自销”,那么出版机构的收益将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出版机构并非专业的新媒体平台运营出身,建立优秀平台难度很大,与“十点读书”等文化类大号更是无法比拟。更新不及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关注用户的活跃度与黏性。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原创短篇内容,双向联动。许多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自媒体,内容多停留在宣传自家图书或产品,总脱离不了“广告”之感。出版机构应放大自媒体的收益功能,而不是只把自媒体当作图书的宣传途径。可以参考“十点读书”等读书类平台的推送内容,利用掌握的作者资源,专门撰写自媒体平台文章,用优质内容积累受众。后期则可以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获得效益。
  (2)参考“长尾效应”,开放冷门书籍。2017年,为零售市场贡献50%码洋的长尾,占2017年动销品种的99.11%。因此,出版机构的自媒体可以挑选销量不佳、但内容也很优秀的冷门书,进行低价甚至免费连载,一方面,提供了内容;另一方面,读者的关注和自发宣传可能再次提高冷门书籍的销量。
  (3)使用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参考“十点读书”平台的多样的内容呈现方式,在优化或建立自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出版机构可以将内容资源转变为音频和视频,全面调动感官,进一步收获更多用户群体。
  3.以优质内容走向“知识付费”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付费意识不断增强,而成熟的移动支付又为付费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持,出版界迎来了知识付费的新机遇。所以,出版机构需要在保障传统优质出版内容的同时,研究知识付费的新趋势,抓住从数字出版到知识付费的转型机会。
  (1)保障优质的传统出版内容。出版机构转型改革不应操之过急,应该首先树立精品意识,出版机构在原有资源和成熟的编审评价机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继续提高品牌意识,对现有内容资源进行版权保护,并开发优质知识产品和服务,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值。
  (2)稳步融入知识付费大军。在知识付费市场上,出版社对于知识付费的尝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付费平台,开发手机APP或依靠原有自媒体平台提供知识付费服务;另一种是与现有平台进行合作,共享收益。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经验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如何成功地建设自己的知识付费平台,与其他平台达成长久而稳定的多种合作形式,是知识付费时代出版社应该仔细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4月(下)P23-24
  
责编/刘之琪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