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新闻: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的邂逅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 韩冰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24    
  [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闻机器人”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几年来,国内外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地震警报等领域都在尝试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进入新闻生产领域,不仅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创新,还将对新闻采编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  人工智能  新闻生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机器人新闻的生产流程与发展历程
  1.“机器人新闻”的界定
  机器人新闻是“RobotJournalism”的直译。机器人新闻是基于特殊的计算机程序,收集、统计、分析而自动生成的新闻生产方式,新闻的写作和生成过程没有任何人参与。机器人也并不是实在的机器人,而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形象表达。
  2.机器人新闻的生产流程
  简单步骤为:(1)采集和加工数据资料;(2)套用模板填写稿件;(3)稿件完成及发布。具体步骤为:在挖掘和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建模,计算机将数据与主旨搭配建立行文规则,由专业人员为程序提供各种适应不同场景的新闻模板,建构故事结构并选用新闻句式和词语,自动化的程序在此基础上生成新闻稿件并自动发布。
  3.机器人新闻的简短发展历程
  2006年,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运用电脑程序自动撰写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消息。到了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开发了一个名为“StatsMonkey”的软件,利用此软件可以自动从网页中抓取大学棒球比赛的数据信息,并在12秒内生成一篇新闻报告。由于机器人具有极强的信息抓取和数据处理能力,国外已有多家媒体引进了“机器人员工”,让其在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财经、数据分析等报道工作中大展拳脚。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题为《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的新闻稿,这篇稿件由国家地震台网研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完成,用时25秒,全文585个字,全球首发。
  机器人新闻的优势
  1.准确客观,时效性强,信息量大
  利用机器人这一手段拓展了信息来源,可以迅速将有关类似事件的历史同期数据查阅调取,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比对。比如天气、财经股市、篮球等体育赛事直播等,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丰富、海量的数据中找到规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机器人通过算法会挑出数据中“反常”的方面,很快就能发现和捕捉新闻,迅速制作稿件,提高了新闻敏感性。
  2.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数据经由复杂的算法处理后产出的财经和体育类新闻报道,大多数读者都无法将其与人类记者生产的新闻区别开来。那么机器人在常规新闻写作上的应用,则有效减少了新闻记者、新闻编辑在常规新闻写作和查阅资料等方面的工作时间和压力,赋予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自主时间从事更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报道
  3.个性化资讯配置满足用户需求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新闻业直接从手工业阶段跨越到流水线大工业时代,从内容生产、渠道分发到用户信息反馈,新闻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震撼的大变革。在分发端,以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阅读客户端,也在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在客户端,深度阅读可望而不可即,纯文字的传统阅读变得更为小众化和精英化。智能化处理提升了新闻价值,通过对海量内容的智能化匹配,实现精准推送给用户,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地理与心理的接近性均大为增强。
  4.全天候工作模式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
  只要算法程序正常,机器人就可以无休止地一直工作下去,极大地节省了新闻生产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机器人新闻的局限
  1.文本样式的局限
  机器人写稿时,通常会套用事先设定好的文本模式,进行机械化的填充。字里行间都是用分析数据说话,稿件模式缺乏新颖性、多样性、灵活性。不像记者编辑,可以根据文章需要,采用倒叙、故事、事件等灵活的写作手法。
  2.情感温度的局限
  机器人在新闻的叙事性、情感性和价值观建构等层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趣味性、人情味是它的短板,由于不具备人类独有的生活气息,缺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即便可以发出采访提纲,也无法掌握被采访者的意图和微妙情绪,难以完成一篇“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3.报道深度的局限
  与专业记者相比,“新闻机器人”缺乏现场感、缺乏灵感与顿悟、缺乏价值判断能力,无法对复杂的事实进行调查核实,难以驾驭解释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需要深度解读的新闻体裁。鲁烨在《机器人记者在发酵》(《中国传媒科技》2015年3期)中曾这样直观地描述新闻机器人的局限:当美国体育联会要求“想办法让软件在队伍失利的情况下也能写出赞扬队员们表现的文章”时,机器人却无能为力,“写不出‘虽败犹荣’这样的话”。
  4.隐私保护的局限
  传播技术的进步加大了隐私被侵犯的风险,机器人新闻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收集生产的新闻,其对隐私保护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使用机器人的媒体或单位监管不到位,写作机器人难免会触碰到个人隐私或者机密文件。
  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业的深远影响
  1.形成“人机协同”的新闻采编方式
  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凌驾于人类。所以,机器人与新闻工作者,二者不在于谁取代谁,而是应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协同合作。在分工方面,智能机器人将是数字新闻报道行业的主力军、编辑记者的得力助手,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改善阅读者的体验。新闻工作者要紧跟前沿科技,了解机器算法,做到人机协同,利用新闻机器人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与处理、得出初步结论,而自身则专注新闻信息调查与核实等环节,做新闻稿件的参与者、润色者、核对者和最终的把关人。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意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以及舆论引导等领域,由新闻事实的记录者转变为新闻报道的策划者、新闻意义的挖掘者、新闻舆论的引导者。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业经验,用带有个性化的文字和文风,创作出有人情味、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记者将与智能机器人并肩作战,一名记者可以或在千里之外的媒体控制中心,通过视频遥控指挥智能机器人完成各种采访任务,实现新闻采编向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2.推动融媒体快速发展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了由“媒体大脑”中的“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系统制作的首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引起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7年12月20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公开展示采取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能力与垂直领域行业知识相结合而整合全局能力为一体的ET大脑,让观众大开眼界,拉开了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人机(编辑记者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的帷幕。目前,《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已经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数字新闻产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驾驶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经由图像识别、视频识别、音频识别、智能抓取、分析判断、直觉感知、综合推理、综合集成等技术,自动生产智能新闻稿件。
  所有这些成功案例,都在印证一个事实。那就是,智能平台是未来媒体深度融合的催化剂,是实现人机一体化报道的助推器,是推动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营方式、消费方式变革的直接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搭乘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报道快车正向我们呼啸而来,深刻改变着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业传统生产方式,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新模式,将为融媒体平台建设提供快速、有效的消息来源、新闻稿件和分发渠道,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提供劳动力和智力保障,推动融媒体真正驶向快速发展的跑道。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鋆.“机器人写手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J].新媒体与社会,2014(12).
  【2】管琼.“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现状与趋势[J].传媒,2017(2).
  【3】魏岳江.新时代推进融媒体向人机一体化转变[J].有线电视技术,2018(3).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9月(下)P10-11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