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四种类型及采写技巧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易宗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1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各有采写侧重点和技巧:财经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产经新闻关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政经新闻既有“两种眼光”又要“两手相握”;社经新闻则要挖掘社会事件的经济动因。本文从厘清经济新闻概念入手,对经济新闻进行梳理,探析其特点和采写方法。
  【关键词】经济新闻 四种类型 采写技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济新闻
  狭义上,经济新闻仅指财经新闻。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业界学界不少人强调财经新闻的重要性,甚至以财经新闻概念替代经济新闻概念。笔者认为,经济新闻与财经新闻是不能等同的,二者应该是总体与个体、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广义上,经济新闻在于经济学与新闻学的高度融合,要求遵循经济规律和新闻规律。从经济学而言,“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理性行为假定、稀缺性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前提。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理性的经济人力求对稀缺资源进行最优选择和有效配置。从新闻学而言,“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选择过程应该契合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要求。由此,笔者推导出,所谓经济新闻,就是按照新闻规律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报道。这个报道是动态的,是不断逼近真相和本质的过程。
  经济新闻四种类型及其采写技巧
  在广义上,经济新闻有四种类型,即财经新闻、产经新闻、政经新闻、社经新闻。这些类型的本源,分别属于资本市场、产业企业、政治事务和社会消费领域,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都是稀缺资源。经济新闻要对这些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及时予以报道。
  1.财经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
  财经新闻的关注对象,包括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例如,2019年6月20日《证券时报》头版消息《天准科技获科创板IPO注册》不足300字,却体现了财经新闻的特点:一是很强的专业性。该消息包含了“科创板”“IPO(首次公开募股)”“承销商”“询价发行阶段”“路演发行阶段”“挂牌上市”等证券术语,专业性强是财经新闻的最大特点。二是丰富的信息量。该消息除了明确天准科技是第三家获得科创板IPO注册的企业,还提到了此前已获准的两家企业。三是客观性原则。消息引用上交所理事长的话语,透露上市时间约在两个月内。借相关负责人的话预测上市时间,避免记者直接发议论,既体现客观性,又增强权威性。
  《财经》杂志践行“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理念,其封面文章不但视角独特,而且容量很大。例如,2019年第2期封面文章围绕金融信用问题刊发了3篇分析稿:一是《宽信用维艰》,以1月份全面降准为货币政策奠定稳健宽松基调开头,探讨由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路径。二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专访,提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稳住经济增速。三是《银行宽松小微信贷》从两方面展开:小微贷款利率压低后银行也是微利甚至无利;小微企业的高风险让银行资产质量也有风险。这组分析稿体现了财经深度报道的特点:拥有不同信息源,倾听各方声音;辩证分析,正反利弊兼顾,全面考量;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深挖背后的真相;尽可能采取组合采编方式,多视角观照,信息互补。
  无论是简练的财经消息,还是复杂的财经深度报道,都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成为特定受众的服务者和引领者,寻求资本运营有效增值的路径,帮助投资者认识技术性强、信息量大的金融投资市场。
  2.产经新闻:关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
  产经新闻的报道对象包括整个产业链,同时也关注区域经济。因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必然带动区域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产经新闻要对此进行动态报道和深入解读。
  产经新闻离不开产业及其企业,更注重产业之间的关联。例如,《“一港三基地”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刊发在《海南日报》的一篇产经新闻。作为海南工业重地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有多个支柱产业及规模以上企业集群。面对如此复杂的新闻素材,记者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产业、企业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采访的深入,谜团慢慢解开:这个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和企业,都是围绕产业链引进和建设的,通过“内循环”“外循环”,形成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体系。正是将产业经济置于关系范畴内加以观照,在产业链的架构内,铺陈着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让稿件的思想性、可读性有机结合。
  产经新闻要视野开阔,关注更广范围的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即产业的地区性分布与配置,对区域发展过程进行“重塑”。例如,2019年5月19日,《海南日报》头版头条稿件《“海陆空”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对5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和签约活动进行深入报道。记者通过梳理集中开工和签约的118个项目,发现其突出特征在于“海陆空”立体格局:海洋方面,三亚的深海科技城项目,重点集聚深海科技、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三大领域;陆地方面,着眼于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航空方面,文昌的航天项目内容包括国际影视贸易服务、智能化职教平台及研发生产的高科技创作中心、航天影视动漫科技研发创意制作中心等。“海陆空”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县重塑性布局,是这篇新闻报道的主题,也是一个切入点,反映了海南新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3.政经新闻:既有“两种眼光”又要“两手相握”
  政经新闻是反映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新闻。这个互动关系包括两方面含义:以政治眼光审视经济现象,探讨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推力和动因;以经济眼光透视政治事件,揭示政治事件背后的经济决定作用。
  “两种眼光”即政治眼光与经济眼光,是政经新闻基本的观察角度。例如,2019年6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中美经贸摩擦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下阶段两国关系发展定向把舵,同意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用政治眼光来审视,中美贸易战关乎大国间的博弈,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涉及中国主权和尊严的问题上,中国必须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用经济眼光来透视,中美关系存在巨大利益交集,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经济走向和大势,对世界经济复苏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两手相握”即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是政经新闻背后的根本力量。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创立者亚当·斯密提出,在经济领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由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市场定价、资源配置等经济规律决定,从而推进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市场经济要由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全面干预,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杠杆撬动投资、需求和就业。政经新闻要深入报道“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作用以及二者“相握”的效应。例如,海南三亚市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中注重制度创新,记者连续采写了《三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向服务效率要城市发展生产力》两篇稿件,反映三亚推行一窗受理和行政审批专席受理代办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2019年1月至4月,全市新增企业7069家,其中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准备进驻三亚,17家总部企业已注册落地。三亚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而众多企业入驻三亚投资兴业,则发挥了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
  在媒体实践中,政经新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为“政经新闻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可读走向必读”,把复杂的事件以简明方式表达,是做好政经报道的重要一环。融媒体时代,政经新闻不仅主打“政经纸、观点纸、深度纸”,更是从多个端口输出,推动“报纸改版、网端改革、报网端配套制度改革”。无论采取哪种呈现方式,“内容为王”都是永恒的主题,既要有“两种眼光”,又要有“两手相握”,才能让政经新闻做出深度,彰显独家新闻品质。
  4.社经新闻:挖掘社会事件的经济动因
  社经新闻包括两大类:消费市场新闻和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新闻。所谓消费市场,是人们购买和使用产品、劳务来满足消费需求的活动场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偏好日趋多样化。对消费市场的分析,应该涵盖消费需求、购买力及其投向等,尤其要关注具有集中性、广泛性、示范性、主导性、阶段性特点的消费热点,推动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所谓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新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而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挖掘社会新闻背后的经济动因。
  同政经新闻的“高大上”不一样,社经新闻更接地气,能写得生动有趣。例如,《海南日报》刊发的通讯《脱贫户何运方有了新“苦恼”》,记者紧扣豚狸养殖户何运方的“烦恼”做文章:他拿到预购豚狸种苗的多笔订单,“热线电话”成为“幸福的烦恼”;他一度找不到有效致富门路的“烦恼”;他个人探索和政府帮扶,让缺乏产业载体的“烦恼”开始化解;随着豚狸订单的增加,又有了供不应求的“烦恼”,于是他吸纳周边贫困户抱团发展,既扩大规模又共同致富。这篇新闻报道以“烦恼”贯穿全篇,“正话反说”,在创新叙述方式的同时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
  社经新闻应解析社会和经济动因。例如《海南日报·深读》整版刊发的《小年轻缘何走上不归路》,报道海南省临高县27人涉黑团伙案,成员多为80后、90后。记者多次去看守所、法院、学校等地采访,从两个方面进行报道:一是社会动因。尽管这些成员受审时已成年,但当初违法犯罪时不谙世事,都栽在“哥们儿义气”上。二是经济动因。这个团伙具有鲜明的经济特征:犯罪产业化,盘踞一方长达7年,以暴敛财380余万元;团伙组织体系化,给成员发放工资以及医疗费等“福利”。正是从深层次挖掘动因,这篇新闻报道促人警醒和反思。
  经济新闻类型的相对性
  将经济新闻划分为四种类型是相对的,许多经济新闻往往融合了多种类型。例如,中美贸易战的深度报道,融合了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一是中美元首通话、会见,保持各层级交往,中美两国经贸团队进行多轮谈判,属于政经新闻范畴。二是中美贸易战期间两国股市低迷,中美元首通话后两国股市上涨,而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属于财经新闻范畴。三是中美互相对对方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对相关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这属于产经新闻范畴。四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国留学”,可能使中国学生保持赴美留学热,这属于社经新闻范畴。同一篇经济新闻里,融合的新闻类型越多,信息量越丰富。当然,融合式新闻的采写强度更大,驾驭难度更高。
  无论哪种类型的经济新闻,都会涉及到一些经济术语,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转换,使之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例如,《海南日报》刊登的产经新闻《儋州:“三大效应”催出加速度》,以三个经济术语作为小标题串起全篇:“规模效应:投资量以亿级千万级百万级计”,以描写引出,对多组经济数据比较分析;“溢出效应:系列综合体纵横延伸产业链”,以议论引出,对儋州雪茄整合三次产业的现象进行述评;“鲶鱼效应:重点项目建设者不断自我加压”,以工地誓师的特写镜头引出,解析从机制上让系列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速。
  结论:既有经济味又有可读性
  要处理好经济名词与新闻语言的关系。经济新闻中难免有不少经济术语,要善于运用,在采写中将经济术语转化为新闻语言,通过讲故事、述细节、打比方,对术语进行“软化”,增强可读性。
  要处理好真实性与客观中立的关系。经济新闻尤其是分析性报道,要注重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事实陈述强调真实性,观点陈述强调客观中立,做平衡报道和客观新闻,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平衡报道,包括“等篇幅报道”“等时间报道”,对正反各方原则上给予同等文字版面和同等出镜时间。客观新闻提倡,“作为新闻叙述,最为理想的方式是克制的主体介入,所有观点应该潜在表达”“通过逻辑性的关联,体现自己的分析和立场”。具体而言,新闻要有归属,即新闻有出处,标明数据是哪个部门提供的,阐释话语是哪个人物说的,这样既有据可查,又尊重资料提供者和受访者,避免记者主观臆断。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李仁君.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贺宛男.财经报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程丹.天准科技获科创板IPO注册[N].证券时报,2019-6-20.
  [6]刘贵富.生态产业链研究——产业链基本理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王传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汪晓东,管克江.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N].人民日报,2019-6-30.
  [9]赵建国.政府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杨向明.政经新闻必读性探析[J].新闻前哨,2016(7).
  [11]王更辉.顺应新趋势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J].传媒评论,2019(2).
  [1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龚彦方.财经新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4]周雷.深度写作——新闻叙事修辞学例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15]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小逻辑[M],李智谋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8月(上)P56-58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