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宫》仪式化传播研究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蔡雅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8    
  【摘要】《上新了,故宫》开创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呈现新形式,为该类节目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借鉴示范,使优秀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本文结合仪式化传播理论,分析该节目所运用的表达策略、着重强化的特点和创新性发展,希望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 仪式化传播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通过解读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留并熠熠生辉的经典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思想和内涵,给予众多历史瑰宝以新的生命力。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电视台出品、爱奇艺网络独家首播的节目《上新了,故宫》,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不同于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拍摄模式,开创了该类节目的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仪式化传播的效果。
  增强仪式化传播的表达策略
  “仪式”和“传播”概念的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罗森布认为,仪式传播包含两方面的概念: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和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上新了,故宫》通过节目总体程式的安排、分集程式的进展和场景程式的展现,将仪式传播的两方面含义都得以展现。
  1.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
  仪式现象的传播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仪式化。一方面,《上新了,故宫》原本就是呈现于电视端和互联网端的上线节目,每周定期在固定的平台放送,将历史画卷中的传统仪式进行传播,引导受众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上新了,故宫》第一季节目共有10集,前9集是探索故宫、揭秘历史并设计文创产品,第10集是以前9集中设计的文创产品上新典礼收官。将“上新盛典”作为本季节目的收官,本质上就是对这一传播行为仪式化的进一步强化,让受众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个节目的进程和在节目中所产出的结果。
  2.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
  《上新了,故宫》第一季9个主题,是以故宫博物院院长布置任务的形式呈现。院长在公布主题任务和线索时,都以“年轻的朋友们……”作为固定开头,在引起大家注意信息的同时,也增强了这一任务布置的仪式感。每期文创产品的上新,其过程也充满了仪式性。固定嘉宾会带领本期主题主设计师线上投票,表决自己偏向的设计,联系最终创意设计人员,与主设计师一起,完成上线作品的创意和制作。在成品完成后,嘉宾和设计师会带着包装精美的设计产品,以打开礼盒的形式展现,整个进程的仪式感显而易见。
  仪式化传播特点
  仪式化传播是联系社会各部分、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仪式化传播出于社会功能特性,要求过程中体现的是文化内容,群体参与共享的形式,在直观效果上达到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1.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
  《上新了,故宫》每期以主题形式进行,每个主题都紧扣历史文化。第2期“紫禁城里的演唱会”,全面展示了畅音阁未开放区域独具匠心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每期主题都充分地融入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宣扬。在“钮钴禄氏进阶史”一集中,通过飞行嘉宾袁姗姗和固定嘉宾周一围的角色扮演,让受众充分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群体参与和共享的形式
  詹姆斯认为,传播是一种共享,即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实现维系共同体的目标,传播是参与而不是消费。在仪式化传播中,强调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话语权,其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强。《上新了,故宫》的一大特色是衍生文创产品,而产品的设计就是群体参与和共享完成的。APP今日头条“国风频道”联合节目设置了故宫定制专区,其中“创意投稿”专区,邀请线上用户一起为故宫文创产品的上新出谋划策,“投票通道”区为故宫文创新品独家投票通道,单日投票数超过199万的产品才可成功上新。其次,节目不仅在电视台播出,也在爱奇艺独家首播,通过网络的弹幕、留言和分享等形式,受众群体能迅速参与仪式性传播过程。
  3.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效果
  仪式化传播强调共享信仰,通过仪式化传播行为,达到激发社会情感共鸣,建立价值认同体系,维系社会关系的效果。在《上新了,故宫》第9集“故宫文物历险记”中,通过探寻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故事,向受众展示了抗战年代的家国情感故事。这场历经多年的文物保护大行动,如果没有众多故宫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这些文物很可能就会在战火中消亡。受众看到在国家危难之时,仁人志士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怀,情感共鸣效果极大增强,价值认同也进一步凝聚。
  仪式化传播创新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将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披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衣,不仅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使公众得以用更丰富、更有趣、更易理解的形式接触传统文明的精华。《上新了,故宫》打破将历史文物、经典文本带入摄影棚内进行拍摄的模式,零距离走进公众视野。历史和现实的交替使受众的感官体验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此外,节目突破性地将故宫博物院未开放区域展现在镜头前,受众跟着节目嘉宾的脚步,破解它的文化密码,并从中获取现实设计的灵感。《上新了,故宫》以触手可及的现实性、效果延续的实践性和贴近大众的综艺性,创新地打造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形式。
  1.可观可感的现实性
  有学者认为,《上新了,故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延展探索,力求达到空间方面的多元交互、时间方面的长效稳定等。节目大胆地走入故宫各大区域进行实地探访,成功将多元的视听空间呈现在受众眼前。现实的环境、还原的人物、可感知的历史细节等都得以细致地展现。其次,为了让受众更真切地体会历史长河中故事的发生,嘉宾在节目进程中进行故事人物的角色扮演,从服装、妆容和道具,到人物的眉眼举止和情感迸发,都力求还原史料的记载。此外,节目采取历史场景和现实讨论交替进行的形式,戏说历史时也在考证历史。在历史和现实的转化中,受众能更深刻地感知,也能更明确地思考。
  2.效果延续的实践性
  纵观《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国家宝藏》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不难发现,伴随着节目的结束,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媒介信息很快将节目的余韵冲散。其原因在于,这些王牌节目并未将节目中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化为真实可见的物质实体。《上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上新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了这一缺陷。例如“紫禁城的学霸”一期,透过故宫中承载的康熙的记忆,受众感受到一代帝王勤勤恳恳学贯东西的态度,于是设计师将西洋时钟与东方日晷相结合,制作出“日出而作”日晷计时器。文创产品的上新,不仅带动了文创产业,更重要的是,文创产品中所呈现的文化元素与彰显美好的精神文化。
  3.贴近大众的综艺性
  《上新了,故宫》在运用互联网语言和增添节目综艺亮点方面,确实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故宫中有大大小小两百多只猫,节目组抓住网上有十分影响力的“撸猫一族”的爱猫心态,将这些小生物打造为傲娇软萌、带有“宫廷贵族身份”的御猫,通过动物的视角多角度呈现故宫的历史文化。在整体把握和细节处保持时代语言的一致性,以获取受众的注意,使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
  结语
  《上新了,故宫》开创了文化类综艺节目拍摄新形式,充分运用综艺语言,将其仪式化传播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在内容、形式和效果的把控上,仪式化传播特点被充分展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调动群众参与,建立价值认同,为综艺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NickCouldry.MediaRituals:ACriticalApprouch[M].London:Routledge,2003.
  [2]施冬雅.论电视文化节目的理论观照及传播功效——兼及《国家宝藏》的热播及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教学探讨[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
  [3]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陈冬梅.仪式化传播的意义分享和价值引领[J].新闻战线,2018(06).
  [5]何天平,张榆泽.《上新了,故宫》:重构“空间”与“时间”的意义生产[J].当代电视,2019(01).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8月(下)P14-15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