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非语言符号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丁婕 李万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30    

  【摘要】影视艺术通过影像叙事表达主题,其传达意义所运用的承载工具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非语言符号。创作者借助视觉符号,如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和空间距离等符号元素,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完成“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影像叙事 视觉化 非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影视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感染力的传播艺术,其承载工具是经影视艺术化处理的视听觉符号。借助具体可感的视觉符号,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

  观赏一部影视作品,观众未必会记得作品的剪辑方式、镜头语言、转场技巧、画外音等,但往往能记住许多视觉化的非语言符号,如电影《乱世佳人》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服装、《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重获自由后在大雨中呼喊时伸展的双臂、《末代皇帝》中生动鲜活的灯光色彩等。
 

《乱世佳人》剧照
 

  非语言符号的界定

  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学者拉里·A·萨姆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以语言符号为基础、单独表达信息的符号,是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有研究表明,在两个人参与的人际传播情境下,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在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语言符号对传播效果的贡献为7%,而非语言符号的贡献达到93%。

  视觉化非语言符号元素

  萨姆瓦对非语言符号做了分类,从传播信息内容看主要有两类:表达主观意图,如图像、路标、铃声等;表达客观存在,如服饰、表情、姿态等。从受众感觉认知可分为两种:用听觉器官感知的声音符号,如哭笑声、掌声、哨声、鼓声和音乐等;用视觉器官感知的带有画面感的符号,如外貌、表情、服饰、动作、距离、商标等。影视传播的非语言符号主要由造型语言和具象音响语言组成,造型语言指的是以多种具象符号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而不是借助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

  视觉化非语言符号元素与影视艺术创作

  罗兰·巴特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图画都是叙述。”影视艺术同样讲究画面叙事,巴拉兹·贝拉在其著作《可见的人》中写道:“画面迄今还是电影和它的可见的内容的主要元素。”人物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符号载体,其表情动作都能带给观众大量的信息。

  1.外貌与衣着

  脸部是演员表演的关键,外形是人与人之间认识理解的首要视觉要素,在解读和分析人物心理状态时,外貌作为重要的非语言传播符号,要比其他符号更加真实直接。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选定演员角色时,对外貌形态有很高的要求,喜欢选用非职业演员来表现其真实性。著名导演德·西卡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用真正的工人兰贝托·玛吉欧拉尼替换专业演员加里·格兰特,影片大获成功的原因是玛吉欧拉尼的外貌更像工人。

  除了外貌,着装同样对影视艺术主题的表达有象征意义,服装在影视艺术中是主题和人物的一部分。导演冯·施特罗海姆非常重视演员服装,为帮助演员培养情绪,甚至为演员制作内衣。比利·怀尔德导演的影片《七年之痒》,宣传照中玛丽莲·梦露的形象已成为美国文化的图征,几乎被所有地球人认识。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有学者称,或许就是因为玛丽莲·梦露所穿的那件非常经典的衣服。

  2.表情和眼神

  学者梅拉宾认为,“面部表情在自我表达时有最强的信息冲击力,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面部表情千变万化,可以完美呈现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影视艺术家查尔斯·杜林认为,电影演员的首要任务是思考,让想法呈现在面部表情上。如大多数悬疑片会通过演员的特写镜头和细微脸部表情变化来完成创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与交流的关键部位。眼神在传统戏剧中对物的刻画至关重要,演员粉墨登场,甫一亮相,一个到位的眼神就能引来满堂喝彩。眼睛在影视创作中具有特殊地位,演员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如经典影片《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咬着一朵花,用深沉凝重的注视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常人们不会专注凝视与自己说话的人,但电影演员必须学习互相直视对方。在谈话中,演员看其他地方暗示分心或逃避,饰演强硬角色的演员通常会凝视不动。导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对演出杀人魔汉尼拔角色的演员说:“如果你不眨眼,就能迷住观众。”

  3.姿态动作

  动作被称为无声的语言。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或许能停止有声语言的传播,但不能停止无声语言的表达。人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事件中所展示的动作、行为、姿态,都是人们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具象体现。

  舞台剧演出为早期电影提供了内心状态的表达技巧,演员会用身体演戏,他的姿态动作会传达人格与态度的信息。姿态动作符号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可以引用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一句话:“假如有一天,当不同国家的人民由于某一共同的目标而团结起来的时候,电影将会在消除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在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因此成为推动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的有力的先驱者。”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酒店继承人古斯塔夫和门童穆斯塔法逃亡时的一系列动作,让观众对人物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手也是电影演员的重要工具,手之于身体正如同眼睛之于脸。突出表现手,在电影里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演员莫琳·欧哈兰曾经这样说过亨利方达:“他只是摇一摇小指头,就能成为全场焦点。”

  4.空间距离

  恩斯特·卡西尔说:“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在影视创作中,空间作为视觉符号,可以告诉观众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准确地表达人际关系,距离越近表示关系越亲密,反之关系越疏远。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最早提出了人际距离的符号象征意义,认为人际距离主要存在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得遵守空间距离的法则,如与熟悉的人或陌生人如何保持距离,与同性或异性如何保持距离,与上级或下级如何保持距离。在电影中,这种空间距离观念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例如,“亲密距离”用特写和大特写,会使观众觉得和剧中人物非常熟悉;“个人距离”使用中近景,表达相对客观中立的感情;“社会距离”一般在中景和全景距离内,表示情感的疏离;而“公众距离”则在远景和大远景之间。摄影机镜头替代了观众的眼睛,机位的远近决定了观众与被摄物之间的关系。

  卓别林认为,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例如,一个玩滑板的男孩不小心摔倒,如果是近景,我们会关心他的安全,不会觉得好笑;但若是一个远景镜头,就会让人捧腹大笑。当画面切换为特写,突出表达角色情绪时,我们会发现好玩的事情不再可笑,因为我们忽然和对象产生了感情共鸣。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拉里·A·萨姆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0月(下)P60-61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