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两件御笔文物回家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营凡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23    
原标题:圆明园两件御笔文物回家

   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

  ?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

  记者 吴镝摄

  昨日,民盟中央与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署文物捐赠协议,两件圆明园流散文物——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如园十景”之一的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从民盟中央机关翠园启程“回家”。

  据介绍,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曾安放在泽兰堂翠交轩前的石室洞门上。泽兰堂位于长春园西洋楼远瀛观、大水法南的山坡上,清帝在这里可居高观览西洋楼景观。这里假山叠石颇佳,至今泽兰堂南部遗址残存的叠石仍很壮观。

  “嘉庆御制‘称松岩’诗刻石曾安放在如园,是‘如园十景’之一,也是现存不多的嘉庆御笔诗文刻石。”市文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说,如园是长春园中一处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园,园内曾有嘉庆御笔字“转翠桥”和“平安径”石碑及“称松岩”“镜香池”“披青磴”等刻石。除此次回归的“称松岩”及2017年如园考古出土的“披青蹬”“镜香池”,其它石碑和刻石今已不存在。

  两件流散石刻文物现位于民盟中央机关所在地翠园。翠园原为东城区翠花胡同内太平胡同一号古宅。始建于明代,清代曾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中央机关从香港迁至于此。

  圆明园根据流散文物数据库的线索,经过多次协商、接洽,最终与民盟中央达成一致,促成了此次流散文物的回归。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回归的两块石刻将由专家进行科学修复,修复完成后加装保护罩,在圆明园天心水面流散文物展区进行展览,供游客参观。

  谐奇趣北侧的喷泉池也曾流散于翠园。民盟中央于1985年将其捐赠给圆明园管理处,1987年在原址复位。由于体积较大,当时采取割裂成块的方式才运回圆明园,如今在喷泉池上仍可看见当年的切割痕迹。

  近年来,流散文物的回归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据了解,在中央、市、区各级文物部门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圆明园至今已征集回归40余件流散文物。(记者 王谌)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