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唐诗半世的芳华

——漫谈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宋唐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06    
  夏季热播的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朝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身处乱局之中的高适回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盛唐“顶流”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岑参、李商隐这些闪耀的天体星团悉数登场,带领我们重温著名诗人们的璀璨光辉与失落惆怅,展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唐代诗坛。

  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善良。这些诗人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浪漫主义情怀,有着文人骨子里不可磨灭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担当力量,守护了长安这座城市,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友情永恒的历史往事与传颂不朽的经典诗篇。


  1.

  这部诗电影从高适的视角来切入,叙述了他与李白之间的友情交往,打开了一幅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变迁。在这里有他们的理想抱负,以及对大唐盛世的情感,向世界人们传递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适和李白是不同风格的两类人,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少年成名,浪漫不羁,晚年流放。一个落魄名门,负重前行,大器晚成。一狂傲,一隐忍,两人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们也通过片中的48首唐诗深刻了解到了唐朝风云。

  高适和李白第一次相遇,两人都是二十岁出头。在前往长安追求功名的路上和李白不打不相识,你教我舞枪,我教你相扑,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高适祖上有点名望,但是已经家道中落,好在他习得一身好枪法。李白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但是唐朝有律:商贾之家,不得入仕。不能参加科举,这让李白郁郁不得志,虽然可以走被举荐这条捷径,还是因为出身问题,纵然才华横溢,可依旧被拒之门外!

  为了赴一年前之约,高适来扬州再次见到李白。李白带着他前往裴将军家赴宴,瘦西湖桥,女扮男装的裴十二和高适的剑枪对决着实精彩。裴十二是个才女,她继承了裴家的所有剑法精髓,高适在和裴十二的对决败下阵来后,李白安慰鼓励高适说:“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那一天”,高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到家乡梁园,练功苦读,从而得到了成长。

  后来,李白得到举荐,去长安当了翰林学士,这也是入仕最辉煌的时期。结识了许多达官贵人,曾写信给高适,请他到长安,当高适从千里之外赶来,见到李白后却醉意的问他:“你为啥突然来长安了?”记不起自己邀请高适的事了,高适难免会有些失落,因为李白在他心中是很重要的朋友。高适非常清楚记得与李白的每一次约定,然而当他千里迢迢奔赴过去,每次看到李白在一群朋友中忙于纵情诗酒,已经忘了和他的约定。而高适并不怪罪,因为他知道李白本来是“天上人”。高适发现自己融不进长安夜色,决定转身离开,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商丘梁园,继续他勤耕苦读的日子。

  高适为实现自我价值,能耐得住寂寞,几个十年,既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放弃颓废,他一直在进步。只要有机会就能争取和把握,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因其从军投在哥舒翰门下,进入仕途。到安史之乱时,封其为三镇节度使,平永王之乱有功,后又镇守剑门,军功赫赫,最终封侯。

  有人说,高适是最接地气的一位诗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是练功、读书、经世,发现自己的不足能脚踏实地的去提升。几十年来历经磨难,他看清了现实,辗转沙场写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千古名篇!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平凡人挣扎落寞的影子。我们都曾像他一样,求索半生,只为给自己求一个实现改命的机会。然而,有幸读懂高适的人,就会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明白:做你该做的事,并接受它的事与愿违,以毕生的努力奋斗才能踏过坎坷,将一生活得不虚此行。

  李白喜欢折腾,少年侠客,混迹于权贵之间,后来厌倦了声色犬马,又入赘相府,罢官学道、参与永王之乱,流放发配,就是一直在折腾的路上不断前行。李白虽有大鹏的志向,才华却无法施展,壮志难酬。他也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刚刚面临绝境,只要有一点希望,他就又成为那个自信而豪迈的李太白。或许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本应该如此放荡不羁、无拘无束。

  高适欣赏李白的洒脱豪放,李白敬重他的正直狭义。两人鲜衣怒马,都有着壮志凌云,有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超强自信。但无奈,在人生最好的岁月里,俩人面对的却都是生活无尽的坎坷和世事变幻,曾经的豪情壮志,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风霜中。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对唐代整个政治、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李白附逆,王维陷伪,杜甫失官。安史之乱影响了高适与李白各自的人生走向,导致二人走到了对立面形同陌路。

  2.

  作为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共认的“谪仙人”,他的诗歌与其一生的经历紧密相连。用浪漫的笔墨再现诗词名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理想与现实,得与失之间,引人共鸣,让人深思。名门出身是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的,选择入赘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李白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纵使最后投靠永王无非也是想换一个身份而已。

  李白与高适的离别与相逢,一个又一个十年,几度诉说着不得志:“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难行的路,是科考之路,是仕途之路,是报国之路,是求仙之路,是自我之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气磅礴的李白诗句,是共勉也是自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就是照着你的样子写出来的,是怎样的坦荡与豪迈!

  几千年过去了,李白高适杜甫等故人的身影,渐远渐稀疏。所有的美好,终归是记忆,人生都是匆匆的过客,知己亦老去,红颜早已凋零,最后消失在烟尘往事里。他们的无奈,是一段过去的故事,更是现实状态中无数人生命里的悲歌。从青丝到白发,如同我们的一生,拼尽全力也只是个普通人,注定会有数不清的遗憾。

  “人生憾事多吗?”这句话让人听了好难受,是的,转眼几个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任何朝代,任何角色,任何地位,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诸多憾事。几回长安,几回扬州,几回梁园,几回边塞,地点的变迁,身处何方,是无奈,是妥协,是壮志难酬,“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更是诗人的惆怅和落寞“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高适用他前后一生,诠释了不甘回首处,纵马前探,行路漫漫。

  高适李白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所有遗憾,都是人生常态,我们能做的,便是积极面对。人生释然犹如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幸好我们有唐诗,诗人将人生的多少意难平和求不得,尽数写进诗歌,化为流传千古的浪漫诗篇,治愈了一代代国人。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用动画的方式将诗歌中诗人的生活背景,穿越迭代到诗歌创作的环境,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让我们身临其境,而我们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唐风唐韵气象之中,来深邃的领悟和更细致的感触。惊艳的部分是《将进酒》,李白与众友桀骜不羁的洒脱,天地任逍遥的自在,对酒当歌纵情的肆意,云雾海浪中骑鹤齐飞的穿行。追随着狂放的李白,黄河奔腾到海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受到激励,到最后才发现如此激荡的人生,竟然只能借助“美酒”来浇愁。最后一句“同销万古愁”将我们从凌云壮志的幻境中拖回了血淋淋的当前,感同深受体验到了人生面对现实的诸多不如意。

  在《长安三万里》动画电影中,小杜甫的形象一出场可爱机敏,颠覆了杜甫在我们心中一直定格潦倒落魄、满面风霜的印象。也就是在那一刻,很多人才明白没有谁生来沧桑,所有的成长,都是岁月的磨历。杜甫逃难到成都后,搭建起了一间草堂居住,在这里写就了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命运给他的种种遗憾和诸多苦难,杜甫此时看来,仿佛都是过眼云烟、风轻云淡。在群星闪耀的大唐诗坛,他在世时存在感不高,直到死后,杜甫的诗集“漂”到了元稹手里,才得以名扬天下,成为“诗圣”级的人物。

  历史终将证明,长安是诗人的长安,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写诗的时代,动荡的时局和怀才不遇才是这一干鲜衣怒马的少年们美酒以外的人生!而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要守护好自己的梦想。或李白、或高适,抑或杜甫,一如我们平凡的人生,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那一些原以为模糊的记忆,其实一直深藏在心底。而我们每个人都想活成李白狂傲洒脱的样子,可最终连李白都活成了杜甫。


  3.

  长安三万里,盛唐群星闪耀时。跨越千年历史的文化盛宴,以诗歌为线索,穿插了许多经典的唐诗名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大唐卷轴徐徐展开。长安的繁华壮丽、江南扬州的温婉细腻、塞北大漠的冰雪苦寒,都在影片中得以呈现。每一幕都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适和李白最快乐的时期是和杜甫三人同游梁宋一带,高适41岁,李白44岁,杜甫刚满33岁。在当时李白已经是诗坛传奇、社会名流,而高适的人生仍没有方向,可见高适是怎样的崇拜李白。他乐呵呵地跟着李白、杜甫,在河北、山东野游,不知疲倦。关系好到三个人可以睡一张床(据杜甫的记录“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白天打猎寻仙,晚上喝酒对诗,好不畅快,三位大诗人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影片里无论是长安、扬州还是在梁园、黄鹤楼,每一次的前往与离去都见证了李白、杜甫、李龟年、贺知章、丹丘生、王昌龄、王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各自的人生起伏转折,正是有了他们的故事,共同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文画卷,将喜欢诗人的我们,带入一个千年历史的唐诗世界。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回望边塞诗人高适,他的人生经历极为传奇。从来不向命运低头,行事冷静谨慎,着实让当下的我辈心底佩服,从而对他肃然起敬。困顿窘迫之时依旧乐观努力,他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功成名就之时依旧沉着稳重,成为唐代唯一一位凭军功封候的诗人。《旧唐书》记载:“自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在封侯这一年,声望达到了顶点,写了一辈子诗,才知道写诗只是自己的副业。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高适在年迈回京的那句:“只要诗在,黄鹤楼在,长安就在”,文化传承仿佛凝固了那段辉煌的历史,梦里的“长安”、诗意的大唐。提到诗,我们会想到长安、想到黄鹤楼,走进那段大唐史诗里与诗人同悲欢。我们要像李白一样,做个乐观积极的人,像高适一样努力学习、坚持梦想。余生,愿你我带着杜甫的智慧,拥抱一切遗憾,接受所有的与愿违。哪怕千辛万苦历经多少风雨,亦有勇气,奔赴下一场山海。

  《长安三万里》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以诗歌为灵魂,把诗人们到黄鹤楼写下的美妙诗句,嵌进了这座名楼。伴随那滚滚东去的长江,那江城五月,“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碧空远影;楼中玉笛,“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天边夜色,把唯美都留在了汉语的字里行间。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登斯楼时,凭栏远眺,驰目骋怀,于是情动于中;思接千载,把酒临风之余,在此挥毫泼墨,书写春秋代序的无奈。楼因文才著,随着时间的流逝,便会在“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浩渺之中东流逝水,成为一座千余年黄鹤楼沉浮史的化身,诗书与楼,人与世这一页。

  大唐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代,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诗人们在时代里聚了又散,各自颠沛流离,理想、豪情、才华,都付笑谈间,只有他们被传颂的作品,成为记录每个时代风貌的千古绝句。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情怀,也有人认可高适的脚踏实地。失意时读杜甫,可以汲取生活的勇气,在光阴的故事里,体悟必然的遗憾伴随着一生。

  我们梦回大唐,见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那个尽显诗人芳华的开元盛世,疆域辽阔,气度恢弘,花团锦簇。借喻历久不衰的黄鹤名楼,在文化长卷里沉思。值得我们去想象,去回味“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