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丨总书记指引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13    
  导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凝心聚力,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向前。

  十年奋进,春华秋实。能源革命,浪潮澎湃。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擘画出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能效持续提升


  夏末秋初的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一片片166毫米长、150微米厚的灰色硅片正跟随履带移动,IBC电池二级工艺工程师魏蓉身穿白色防护服,站在生产线旁,紧盯硅片并进行随机抽样。“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车间视察,是我将硅片亲手递给他。回想那一天,依旧记忆犹新。”魏蓉脱掉护目镜和口罩,神情激动地说。

  那次青海之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重要指示,对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留下深情叮嘱与殷切希望:“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你们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加速产品迭代,目前量产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已从6年前的18.4%提升至24.2%。”魏蓉拿起一片黑色电池片解释道,“有了这些高效率的新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红利。”

  清洁能源产业链的持续升级推动着青海能源消费革命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连续35天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清洁能源供电,从2017年的“绿电7日”到如今的“绿电5周”,青海一次次刷新并保持着绿电消费的世界纪录。2017年至今,青海累计清洁供电251.56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11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58万吨,用电大户、用能大户的消费结构亦随之改变。今年,青海还完成了首次绿色电力交易,8家新能源发电企业与2家电力用户成交电量6000万千瓦时,23家新能源电站与42家电力用户签订2022—2027年绿色电力交易协议,签约总电量达62.7亿千瓦时。

▲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李鑫业/摄

  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长康健指出,十年来,青海着力推进清洁低碳消费转型。750千伏、330千伏骨干网架进一步优化完善,农网改造、巩固、提升为农牧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全国新能源电力占比最高的特高压工程——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建成投运,世界上首条主要输送风光新能源的输电工程由此诞生;清洁供暖示范县建设试点扩面,农牧区群众实现高效清洁用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达29.3%,居全国第一。

  十年间,能源消费革命由点及面,一步步辐射全国,成效显著。

  在内蒙古,由远景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落户煤城鄂尔多斯市,工业生产中的化石能源正在被绿色、稳定、低价的新能源所替代;在河北,雄安新区综合利用电能、天然气、地热和太阳能,终端用能清洁化、智能化的“雄安模式”雏形初显;在广东,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四名的深圳,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节能降碳观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6.2%,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以约3%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支撑起6.5%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同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6.9%升至25.5%,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份额超过60%。

  供给体系多元支撑

  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开足马力,保障供电的同时,还承载着武宿机场的供冷任务。“保供任务艰巨,我们丝毫不能松劲,这也是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 该公司总经理胡俊峰说。

  今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他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供电供热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胡俊峰告诉记者,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公司有序推进“三改联动”,同时积极探索试点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在能源供应体系的多元发展上,公司目前正在着力转型,布局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积极探索传统燃煤和新能源的融合发展。”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的转型发展寄予厚望。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山西省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秉让介绍,作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山西省着力于提高能源供给质量,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建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持续提升。

  在煤炭增产保供方面, 2021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11.9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近1/3,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增量的近2/3,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兄弟省份;在电力结构优化方面,山西省在役运行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的比重达到36.34%。电力外送规模持续扩大,外送能力达到3300万千瓦;在新能源电力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省新能源装机达到4012万千瓦,占比达34.46%,风光发电装机规模位列全国前列;在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方面,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初步建成,煤层气开发利用逐步实现产业化,全省“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三纵十一横”管网基本形成。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山西传统的煤炭产业也衍生出“煤炭和煤电一体化、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非凡十年,山西的能源供给侧改革进程正是整个中国能源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201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发电总装机的28%。非凡十年,绿色引领,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6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4.8%,实现了巨大跨越。当下,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中国正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类如“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的精彩故事。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创新驱动成效彰显


  在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产线正在稳定运行。“采用新一代DMTO专用催化剂,去年乙丙烯产量达到69.46万吨,内部测算盈利约12.18亿元。”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春成介绍,煤制甲醇的综合能耗优于行业标杆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同行业先进值减少约60%,污水回用率超过97%。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强调,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被称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但长期以来,其生产却强烈依赖于石油资源。如何摆脱束缚?利用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部分替代石油,既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也是实现能源多元化、保障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举措,煤制烯烃技术即是重要方向之一。

  “要想通过煤制烯烃,必须要经历合成甲醇的中间过程,煤制甲醇是成熟工艺,但如何通过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是我们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表示,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已成功开发。

  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甲醇制烯烃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获奖代表刘中民颁奖。2021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这项技术已升级至第三代,吨烯烃甲醇单耗由3吨左右降至2.60-2.70吨,吨烯烃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目前,DMTO系列技术已签订31套装置的技术实施许可合同,烯烃产能达2025万吨/年,约占全国产能的1/3;已投产的16套工业装置烯烃产能达930万吨/年,新增产值超过900亿元/年。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技术水平,除煤炭外,还在油气、电网等领域抢占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科技制高点。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他强调:“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在“靠自己”的殷切叮嘱下,中国海油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今年7月17日,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实现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方/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这棵来之不易的“采油树”,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油气开发模式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我国能源技术革命捷报频传,振奋人心。

  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勇挑重担、屡攀高峰: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建成投运;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全球领跑,世界规模最大的特高压电网稳定运行;隆基绿能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屡次刷新世界纪录,助力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下行;金风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仿真软件获国际权威认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十年间,我国光伏电池量产效率从18%-19%上升至如今的约23%-24%。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企业出货量前10名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2021年全球排名前10位风电整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

  从跟跑、并跑到创新、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蹄疾步稳,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能源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体制改革攻坚克难

  能源强国筑牢根基


  历经6年酝酿,70余天上百次谈判,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挂牌成立,石油天然气行业实现了运销分离,延续了几十年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模式终迎破冰。

  “管网是石油天然气运输的大动脉和高速路,一直以来,作为油气生产、运输的重要环节,油气管网建设和运营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油气生产商手中,各公司之间管道并不兼容共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表示,高度集中的状态不利于管网建设、资源调配和市场保供,第三方市场主体入网屡屡受限。

  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的要求下,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下,独立运营的国家管网集团应运而生,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相关要求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国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改革至今,我国油气管网专业化整合圆满收官,天然气“全国一张网”骨架初步形成,管网通道能力建设步入“快车道”。与此同时,通过管网、LNG接收站的公平开放,上下游市场主体活力倍增,全行业信息开放共享、上下贯通。

▲国家管网集团陕京管道员工在站内巡检。国家管网/供图

  “以前我们销售渠道单一,想把天然气送往更远的市场,还要交一笔不菲的过路费。”新疆庆华智慧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蒲海燕告诉记者,如今国家管网公平开放,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企业的销售成本实现大幅降低。

  借助“全国一张网”集中调度的优势,2021年天然气管输平均运距同比下降了3%,为全社会节约管输成本20多亿元。越来越多像新疆庆华一样的产气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油气体制改革带来的实惠。

  在另条一赛道上,经历两轮电改,传统发电企业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易筋换骨”,电力行业从半封闭走向开放,从集中单一走向分散多元。其中,增量配电业务向社会资本开放,5批共459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逐步落地。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约5000家,形成了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消费者不仅“有电用”,还拥有选择权、参与权。2021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为3.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45.5%。

  能源革命的浪潮在全球激荡,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大幅放宽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全面取消煤炭、油气、电力(除核电外)、新能源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促进能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中俄、中国—中亚、中缅油气管道,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等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建成落地。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成功主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亚太经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过去的十年,是中国能源革命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放眼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产业必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文 | 记者 姚金楠 李丽旻 董梓童 仲蕊 渠沛然)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