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上台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朱竞若 贺勇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26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台阶

        4年零5个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也许没有哪一个发展战略,能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给华北平原这片辽阔的区域带来如此深刻的改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协同发展从那时起步,京津冀三地改变“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迎来“发展难题豁然有解”的开朗。如今,变化已深入人心,三地同心同向,每一个环节的推进改变,既有谋定而后动的稳扎稳打,也有攻坚克难、时不我待的创新创造。
 

  疏解功能,产业重构同步优化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过度集聚的功能,曾使首都不堪重负。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首都北京把它作为核心任务。

  走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京冀两地探索实行“异地监管”,打破了阻碍京企外迁的政策壁垒。“北京研发、沧州制造”,截至今年5月,该园区已引入医药项目113个,总投资354亿元。

  作为京津两地政府首个合作共建的示范园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仅一年多,累计落户企业已近400家。今年,天津还将打造16个各具优势的承接载体。

  去年底,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传递出“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的强烈信号,产业重构大刀阔斧地推进。

  减重、减负、减量。预计到2020年,北京制造业腾退土地约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业新增用地约9平方公里,两者相抵净减少约28平方公里。

  舍得放弃、舍得转移,为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95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465家,动物园、天意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

  主动作为,错位竞争。短短几年时间,张北这个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既无基础又缺人才的坝上小县,却成功承接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开创了“京津冀合作的京张新模式”。“过去的区域间产业合作,更多的是成熟产业的梯度转移布局,而京张模式的合作则是面向增量、着眼未来、同步协同、主动优化的结果。”北京市经信委负责人如此评价。

  4年多来,京津冀三地在疏解与承接之间,打破小格局,掀起大循环,落子有声,共下“一盘棋”。三省市引导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转移、精准承接、集聚发展,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5年至2017年,北京对津冀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5600亿元。今年1至6月,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5亿元,累计超540亿元。截至今年5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7000余家。

  在协同发展中,北京与天津改变产业格局相似、相互竞争的旧貌,河北调整负重的钢铁之躯,开始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携手共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蓝天白云回归,青山绿水可期,是协同发展带来的惠及民生的重要改变。

  4年间,经过京津冀联防联控,七省区协同作战,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66微克,同比下降14.3%。

  如果说大气治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流域水生态治理则是一次次静悄悄的修复。

  在河北怀来县永定河干流入官厅水库的咽喉位置,面积达210公顷的八号桥湿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是曾经的美景。然而近40年前,上游森林植被过度采伐,污水肆意排放,河水层层截流,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一度干涸,河道沙化、污染严重。

  恢复秀美山川,需要流域共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全面启动实施。到2020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将基本建成,初步形成绿色生态河流廊道。

  呵护碧水清流,津冀探路生态补偿。天津与河北沧州市、唐山市签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连续两年支持资金8亿元,用于燃煤设施和散煤治理。双方商定,开展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与河北省签署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如果滦河入津水质考核达标,天津市将年拨付1亿元资金给河北省用于水环境治理修复,确保下游供水安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地携手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依托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河北张家口、承德是阻挡西北地区风沙侵袭的生态屏障和京津冀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涉及张家口、承德两地的怀来、赤城等8个县区,到2017年底,该工程已完成造林80万亩,栽植苗木约6400万株。

  4年多来,京津冀三地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
 

  落子布局,一核两翼同频共振

  京津冀大地如一个巨大的棋盘,协同发展落子聚势,带动全局。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与首都北京形成一核两翼,继而带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描绘了雄安新区的美好蓝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6月初,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城建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在这个绿色智慧园区,全方位人文关怀与共享理念成关注亮点。

  “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我们就坚决支持什么!”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这些北京人眼中的优质资源,都将以“交钥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支持雄安,天津同样毫不含糊。作为天津港“一港八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港高沙岭港区正式开港通航,将打造成雄安新区的“海上门户”。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集中国内外智慧,提炼整合先进理念,加紧编制。

  7月23日至24日,北京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讨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个详规,一直落实到街区层面,在未来执行中将形成不可动摇的刚性约束。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也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两翼展翅,正在叫响“雄安质量”“副中心质量”。未来的雄安和通州,将展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清新明亮、舒缓宜居的城市风貌,将建设一个没有“城市病”的科技领先的优美城区。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4年多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实,从过去“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过去的交通阻隔到轨道直达,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深入推进,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正在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激情演绎。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6日 01 版)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