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里的40年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李德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20    

李德金
 
  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掐指一算,时至今日,我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整整40年。其中,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干了35年,退休后被人民日报社子报子刊聘用了5年。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说明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不能虚度年华。我回首在人民日报走过的40年,与人民日报光辉灿烂的70年、轰轰烈烈的70年共生共荣,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因为,在这70年里,是人民日报让我走上了新闻岗位;是时间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人民日报这个高度讲政治的地方,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党报是党是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要充分发挥舆论正能量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提高,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新闻工作已经属于熟练工种,对办报对编采业务已经积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在当今世界要办好一张报纸,尤其是人民日报也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编采队伍。这是办报的第一要素。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自1978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当编辑记者,一直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的。为了当好一名记者,做一个合格的记者,1979年,我曾趁3年援藏之机,深入西藏最艰苦的地方——那曲地区顶着高寒缺氧采访地热建设情况,并和同事合写成长篇通讯报道在西藏日报刊登。在拉萨市,我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去机关学校和附近农村采访。那时,虽然身在高原,采访条件十分艰苦,但初当记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后来,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改革开放的热浪,经过援藏,通过随远望测量船赴南太平洋实地采访卫星发射测控工作以及深入厂矿农村、机关学校和国内外重大事项的采访,不但掌握了当记者的要领秘诀,也写了不少值得一读的通讯报道。
  在这里,我认为当记者除了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和懂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外,最重要的是广交朋友,掌握新闻信息来源。只有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才能有稿可写,才能写好稿,多写稿。如果你所掌握的新闻信息具有新闻性强、宣传价值高特点,又有可读性,再加上现场描写,文字推敲,写出来的通讯报道一定会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好文章。例如,我采访的《大篆文化传承者——窦德盛》通讯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见报后有几十家网站转载,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选题重大,符合文化发展软实力形势,符合读者需要。我在采写陕西西安书画家窦德盛时,有人建议写他的书法艺术,以书法艺术作为切入点,写他怎样酷爱书法艺术尤其是大篆书法艺术,写他大篆书法艺术水平有多高超。但我在写稿时未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从传承大篆文化这个角度去选材,去构思,去写窦德盛这个人,就找到了新闻卖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大篆文化是以大篆字体符号为代表的,现在几乎失传,是窦德盛经过50年的探索实践才逐步被人再认知,其功大也,理应得到社会认可,当然具有可读性。在35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每年所写的各类见报新闻、特写、专访、通讯等约10万字。我采访过多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民政部、中国残联、公安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妇联、团中央、宋庆龄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两会”,写过不少政治新闻类通讯报道,也写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通讯报道。在我的记忆里,像《协商议事天地宽》《天津农行改革凸显四大亮点》《“三法”构成维权体系——写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两岸退役将军的世博情怀》《寄希望于明天——写在为了孩子三八首都女画家名作义展之际》《皮埃尔:无愧于“反邪教斗士”称号》《伊拉克在爆炸声中度过四年》《“天天笔会扮靓琉璃厂》《方绍武:速写四十年成就一代画风》《诗韵紫砂留香壶——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参观记》《用真情实感写成的书——读留英大学生陈广颐创作的〈无处可逃〉有感》《邢台中草药走向世界》《名茶轶事多》《河豚好吃捕捉难》《小乘教在老挝》《明治神宫故事多》《日本建筑面面观》等上百篇情感十足的文章见报后,颇受读者的欢迎,也受到同行的称赞。我先后获得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人民日报等省部级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有35次。
  一个人能够在人民日报前后工作40年,今天看来这是我的荣幸。不过,那时,我大部分时间是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效力的。当时,由于海外版编辑部门编制一直不足,实行的又是编采合一,因此,在海外版各个编辑部门编辑记者是不分家的。在家是编辑,出去就是记者。所以,多年来,我除了饱尝当记者的苦衷和得失以外,还领略了当编辑的辛劳和付出。因为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其所作所为都是默默奉献,既没有名更无利可图。在海外版工作20几年里,我上过20多年的夜班,主要是从事编辑工作。1985年至1993年,在海外版靠相纸出报期间,经常晚上上夜班拼4版即政法版是我一个人编稿送车间,然后出相纸再打蜡剪贴在板样纸上,送车间照排制版付印。编辑工作量很重。晚上8时上夜班,一般要到第二天凌晨3时左右才能下班,第二天白天还要出去采访。正是在这样紧张独当一面的工作环境中,才使我的编辑水平提高很快。每天晚上,我不仅要看新华社和中新社的稿件,还要看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通讯员来稿。从选稿编稿中,我常常把文章写得好的一个细节的描述技巧、一种写作方法的巧妙构思移植到另一篇可见报的文章上,使经过编辑的稿件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可读性。在版面安排上,在组版工作中,我能做到图文并茂,让版面亮起来——既突出重点,有好主题、有好稿好图、有好设计好创意,又不忘编用一些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和珍闻轶事。在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设专栏来实现。其中《华夏之光》《参政议政在中国》《爱心无国界》等专栏都为当天报纸内容和版面安排增色不少。有不少版面还被评为好版面。
  总之,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35年里,我不但学会了当记者,也学会了当编辑。办报需要这样的人。1997年,我被任命和聘任为海外版要闻与社会部、国际与体育部副主任期间,能够把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团结同志,调动大家积极性,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把报纸办好。2000年底,我被抽调到中央有关部门调查批判祸国殃民的“法轮功”,历时3个月,写有《解心灵之惑   治思想之疾───山东省潍坊市为“法轮功”痴迷者转化营造宽松环境》《渴望·忏悔·请求——山东省教育转化“法轮功”练习者剪影(上)(下)》等多篇“法轮功”受害者痛批“法轮功”的文章;2007年夏天,我被抽调到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新闻办写“中国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件长达半年时间。工作结束时对方给报社写了感谢信,对我个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给予了表扬。2009年8月,我参加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百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活动,一共7天。我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向老区人民学习,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了《老区河山壮哉美哉》等5篇通讯1篇内参1首诗,还拍了几张照片,均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刊发了。由于此行工作劳动表现突出,江西省赣州市林业局还专门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感谢信,对我进行了表扬。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连续两年被评为人民日报社先进工作者。在中国残联、中国记协组织的首届奋发文明进步新闻奖评选时,我还获得了一座“维纳斯雕像金奖”。
  2012年,我退休后在报社子报子刊新闻岗位上继续献余热。几年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社内生活、金台通讯、中国报业杂志、中国报协网、中国报业网等新老媒体撰写了诸如《草原上的“农家乐”》等众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稿件。今年6月,杨振武社长在高升就职前夕,在报社东北门岗亭处与我碰面告别后,他还特地调过头来对我说,你时不时写一些小文,写得不错,有可读性,挺好的。我听着感到特别高兴特别爽——因为由时间催生又呵护我的那些尚未污染读者眼球的休闲小文,如果有人愿意浏览一眼,我就感到很满足——因为这是我在与时间赛跑过程中留下的人生轨迹。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