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文章的眼睛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李德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09    
  “画龙点睛”,意在妙笔可生辉。这是画画的经验总结。写文章也一样,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甚至成千上万字,让读者能够耐着性子浏览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故事情节,也就是文章的眼睛——细节描写。当然,这是文学作品的本性,但新闻写作的通讯报道也可从中借鉴,照此办理。
  2017年7月31日,我为中国报协网写过一篇题为《地图雨花石收藏记》的文章。后来,中国搜索、百度、搜狐、360搜索等大小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可读性。全文2600字,可以说故事情节是贯穿始终的,细节描写以人物为中心,把他收藏地图雨花石的前因后果从头至尾写得细腻动人,整篇文章讲一个收藏地图雨花石的故事,不但石头名贵,价值连城,而且收藏宝石的人物也赫赫有名,是中国画坛杰出书画家刘宇一。在画界,他享有“共和国画师”美称。因为他画过许多红色经典大画重画。他与神奇石头相结合,再加上细节描写、故事完整,跌宕起伏,就更加吸引人眼球了。他一是收藏二是实物推介三是画画广而告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得知他拥有一块正面镶嵌着中国地图,背面镌刻着美洲地图的雨花石。这块石头出类拔萃珍贵之处在于貌合神合,形影不离。东北三省、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在这块石头地图上应有尽有,可与真实的中国地图相媲美。它的特点是故事中有故事,细节中有细节。在我写的文章中,它们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刘宇一和他的同事看了之后,愿意以此作为书写雨花石的蓝本。这里摘一段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为了打发时间,他就无聊无目的地用脚踢一堆堆堆在路边成车卖的雨花石,无意中踢出一个雨花石“石王”——它长相帝貌,胸怀博大,气势盖天。这枚类似鹅孵石的雨花石上有中国地图,下为南北美洲地图,地理地貌与真实地图板块相差无几。但是,真正认识这块石头的庐山真面目还是在两三年之后,因为他当时心思注意力并不在这块石头上,而是从上海出差归来急着要回南京看望父母。所以,那时他捡起这块石头的时候,只是觉得外表还不错,就把它装进衣服口袋里了。回到家中一放就是两三年。直到有一次一个美国客人要赴香港拜访他并要观赏他收藏的雨花石时,他才打开收藏室,翻箱倒柜查看有哪些雨花石精品可供客人观赏。当他再次拿起那块脚踢出来的雨花石端详时,突然发现这块石头不一般。它上面镌刻着中国地图,中国龙,龙头在黑龙江,龙尾在西藏。如果视线从黑龙江出发,向南前行,沿途内蒙古、新疆、海南、台湾、中国海可以尽收眼底,还有东海、长江、珠江三角洲……在上面也标有所处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一张雨花石中国地图。”通过这段文字的刻画,足以证实细节的描写是文章的眼睛,对人对物对事皆是如此。
  如果说,上面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获得的一点通讯写作体会的话,那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实现这样的效果,在写作前还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对于通讯写作来说,就是要先过“采访关”。这是写作前的一项重要的必备的工作。它准备的好坏,关乎写作质量的优劣,甚至写作的成败。因此,在提笔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对自己的写作对象——人或者事或者物,要有所了解,要知道他们的背景情况,要知道他们的“功过是非”,要知道他们的“身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采访的时候,肚里已有腹稿,已明白此稿该怎么写,还缺少哪些素材?通过提问能够补齐这些“短板”;只有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写作起来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才能做到应用好一切素材,包括他人提供的或者网络搜索的或者采访时获得的,围绕通讯写作主题,把这些素材分分类,排排坐次,定好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才能做到像“神笔马良”一样,下笔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当然,一篇好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比如生态环境、语言环境、情感环境。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一篇文章如果能够把一个人物写活了,离开这三种环境基本上就是一项完不成的任务。因为这三种环境是决定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特点、人物作为的关键所在。在语言方面,要写好一个人物,就要清楚熟悉人物的生活场景、人物的职业、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人物量身定制具有个性特色的语言,遣词造句才能成为这个人物的标配;反映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形象而又逼真,听其言观其行,就知道其人其貌,这才是人物通讯写作所追求的夺人眼球效果,才是漂亮的人物通讯好文章。人们读之才会有滋有味,余味无穷——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