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传媒 • 正文

在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中构建主流舆论场

——以泉州晚报防抗台风“杜苏芮”报道为例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

  重大灾害事件因涉及范围广,突发性和危害性强,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受到公众广泛关注。无论透过哪种信息传播渠道,一旦出现“超强台风”“极端降雨”“洪涝和地质灾害”这些关键词,往往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在各方视线高度聚焦、自媒体信息泛滥的时刻,地方党媒能否精准切中焦点、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对于构建主流舆论场、汇聚和传播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泉州晚报做好防抗台风“杜苏芮”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析地方党媒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民惑、暖民心、聚合力,让重大灾害事件报道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
 
  把握节点
 
  围绕公众需求答疑释惑
 
  (一)站位全局,及时精准传递政声
 
  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是媒体的首要职能。地方党媒提供的权威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缓解公众的不安情绪,进而为党委、政府发布防抗台风指令、打通“令行禁止”的“最后一公里”创造必要条件。
 
  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登陆福建泉州的最强台风。面对超强台风正面来袭,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前3天作出全面部署,进入战时状态。作为中共泉州市委机关报,泉州晚报迅速启动应急宣传机制,由报社领导、采编部室副主任、多名记者组成的团队全天候轮值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准确掌握风情动态、指令信息,统筹调度采编力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线上+线下融合报道的方式,第一时间发布中央、省、市防御台风的部署举措,通报台风影响、防御措施和注意事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和权威信息,在满足群众信息需求、安定民心的同时,抢占宣传阵地,引导群众凝心聚力防抗台风。
 
  (二)回应关切,动态发布权威资讯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泉州晚报根据台风登陆前、中、后三个阶段,聚焦群众当下关心的问题,把握报道节点,针对性推出贴合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适时为群众答疑释惑,产生持久的社会关注度。
 
  针对“杜苏芮”可能带来显著的风浪潮雨影响,台风登陆前,一方面,充分报道各级各部门在加强船只避风管理、城镇防洪排涝、山洪地灾防范、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行业重点防范准备、应急抢险力量预置等方面的防御措施,展现全市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的信心举措;另一方面,加强科普宣传,邀请气象专家分析研判台风强度、特点和影响,向市民普及遇到险情如何科学应对的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针对群众关心的物资供应、道路交通等情况,推出《“菜篮子”量足价稳 市民别盲目囤货》《这些路段易积水 雨天通行须注意》等便民资讯,稳定社会情绪。台风登陆时,通过文图、视频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布登陆消息,传递市委、市政府“风雨同防 防救并重”的部署要求,报道风情雨情和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抗击台风的动人场景。聚焦灾后重建,泉州晚报社在新媒体矩阵多个平台发布《“复苏”家园 加速行动 泉州务实高效推进台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等稿件110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1300万人次。
 
  在及时准确、铺天盖地的报道助力下,台风期间,泉州首次实行“三停一休”,即停工(业)、停产、停课、休市,转移群众17.1万人,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汇聚起众志成城防抗台风的正能量。
 
  深入一线
 
  记录凡人微芒以情动人
 
  (一)现场直击呈现事件全貌
 
  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报道,不仅考验着地方党媒的责任担当和快速反应能力,也考验着一线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零距离”的现场报道不仅真实呈现台风登陆的全貌,也带给受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切感受。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其最大的魅力来源于现场。为了更真切地展现台风“杜苏芮”登陆时的全貌,泉州晚报社全体动员,记者分头采访,克服沿途道路积水、树木倒伏等困难,奔赴台风登陆点晋江金井镇,发回数十条“追风”短讯,并通过报社旗下新媒体矩阵第一时间在最前线对台风登陆信息进行了发布。台风9:55登陆,东南早报微信10:06率先推送,在短短19分钟里收获了“10万+”阅读量,泉州晚报微信10:09紧随其后,阅读量达6.4万人次。
 
  获悉南安、洛江等县(市、区)受灾严重,报社多路记者深入南安市区、洪濑、霞美和洛江罗溪等重灾区,采写了《彭溪村速度,靠的是守望相助》《一天万斤粥 温暖全镇人》《“与其愁眉苦脸,不如收拾好重新出发”》《“只要人在,生活就有希望”》等大量极具现场感的报道,全方位呈现了受灾村民积极自救,市政、消防、电力、水务等救援力量连续作战,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动人场景,营造了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身边典型引发强烈共鸣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凡人微芒,最是动人。作为地方党媒,泉州晚报在做好防灾救灾、抗灾减灾常规报道的同时,将视线聚焦于防抗台风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平凡英雄,记录每一束动人的“凡人微芒”,更能增加报道的温度和质感,引发受众共鸣。
 
  立足于扎实的现场采访,记者捕捉到许多真实感人的事例和细节,从笔尖流淌出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受众的心。台风天里两场生死转运,救助早产儿的医护人员,冒雨为高龄老人送氧气瓶的社区工作者和退伍军人志愿者,边走边挪树枝、步行4公里救人的急救人员,自掏腰包买下12只鸡鸭、只为让村民安心转移的村干部,联手巡查劝导、守护流浪人员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临近退休仍坚持奋战在抢险一线的供电所员工……这些在防抗台风中“挺身而出”的凡人善举,汇聚成全民守护家园的光芒,构建起主流舆论场重要的精神基石。
 
  同频发声
 
  融媒传播打造正能量爆款
 
  (一)全媒联动形成报道声势
 
  新闻唯快不破。越是重大灾害事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是强烈。泉州晚报社发挥全媒体优势,聚合融媒体力量,将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纸媒的深度、广度有机结合起来,持续营造报道声势,有力提升了主流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打破常规思维,联动内部资源。台风登陆前后,报社通过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网的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号等平台,以及泉州通客户端,第一时间推送即时信息,并在泉州通客户端、泉州晚报视频号、东南早报视频号和抖音号等平台开启24小时视频直播,实时呈现防抗台风动态。同时,将泉州晚报组织精干力量采写的《抗击“杜苏芮”,我们并肩作战!》《人民子弟兵,泉州谢谢你!》《抗击最强“杜苏芮” 感谢你们“遮风挡雨”》《上下同欲者胜 风雨同舟者赢》等综述报道通过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全景式展现全市合力抗击台风的过程,刻画参与抢险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人物群像,彰显城市大爱,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30日,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发布防抗台风“杜苏芮”主题稿件215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1930万人次。
 
  (二)紧扣热点加强舆论引导
 
  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的非常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进而引发舆情,因此,地方党媒的舆论引导更加不能缺位。泉州晚报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找准报道切入点,及时主动对热点话题进行回应,并充分运用短视频传播,推出一系列正能量爆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掌握舆论主动权。
 
  防抗台风期间,对网传“海峡体育中心被吹倒”“台风吹上来鲸鱼”“一高楼被台风吹歪”等不实信息,泉州晚报第一时间跟进,采访相关部门,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声、澄清事实,并通过短视频发布提醒,让谣言止于公开,体现了党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对网友的评价,泉州晚报也充分关注、及时报道,传递正能量。台风登陆当日,一条《台风“杜苏芮”登陆后七小时街景》短视频获得“10万+”转发。视频中,台风侵袭后,泉州中心市区多条主干道树木倒伏一地的画面,让网友在庆幸自己平安度过台风登陆危险期的同时,对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表示认同。泉州晚报随即刊发《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网友热议泉州准确研判》报道,呼应网友心声。次日推出的《“杜苏芮”过境一天后泉州市区街景变化》短视频,也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看到无数人正用爱与责任奋力抢修,让大街小巷逐渐“复原”,网友纷纷留言“致敬可爱的人儿”,为“泉州速度”点赞。
 
  作为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地,地方党媒有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天然优势,掌握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顺应传播规律,拓展传播渠道,从单一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信息整合者,就能破解流量密码,构建地方党媒主流舆论场。
 
  (作者:谢曦,作者单位:泉州晚报社) 
 
  (责任编辑:张晓燕)

刊发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10月上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