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文化 • 正文

2025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在京开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人民政协网

  4月28日上午,2025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开幕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文化和旅游部原一级巡视员、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书记张国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组织部原部长马延军;光明日报出版社原总编辑、光明读书会会长邓永标;济宁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张东;邹城市委书记远义彬;邹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程尚超;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君妮;邹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永玲;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龙出席活动。本次活动以文化为桥梁,搭建起传承与发展的交流平台,通过弘扬母教文化、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高度评价了孟母教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强调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典故是中华民族家庭家教家风的宝贵典范,与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高度契合。他表示,举办母亲文化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实践,对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凝聚力,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济宁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张东简要介绍了济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他表示,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坚决扛牢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责任。他表示,本届文化节是母爱与爱母的双向奔赴。
 
  邹城市委书记远义彬代表邹城党委政府,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邹城作为千年古县,承载着孟子思想的深厚底蕴,连续19年举办母亲文化节,已使“农历四月初二过母亲节”成为广泛共识。本届母亲文化节以“坚定文化自信,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亲节”为主题,策划19项活动,旨在推动中华母亲节设立。同时,他邀请现场嘉宾走进邹城,感受“两孟”圣地的历史魅力与山水风光。
 
  开幕式亮点不断。现场播放的“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亲节倡议”视频,唤起人们对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母亲节的文化传播。李殿仁、杨冬权、张东、远义彬、程尚超、刘君妮共同按下全息球,宣告母亲文化节正式开幕。
 
  产业推介环节重点推介了邹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机器人“1+5”主导产业,介绍了邹城市加速推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全面展示了邹城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创投基金配套,为投资者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进一步展现了孟子故里充沛的产业活力与优良的营商环境。
 
  开幕式上,雅乐吟唱《孟子赞》,以古乐形式展现了孟子思想魅力;原创歌曲《又是一年流苏开》,展现了邹城特色文化风情;歌舞《天降大任》,以庄重、典雅的古典舞蹈,诠释孟子“故天将降大任”的哲思,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赢得阵阵掌声。
 
  据悉,母亲文化节后续系列活动将在邹城陆续展开。本届母亲文化节以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为指导单位,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邹城市人民政府、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承办,以“坚定文化自信,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亲节”为主题,策划开展2025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开幕式、纪念孟母孟子大典、“笔端情长·感念母恩”2025年度汉字万人万作展演、母亲—中国农民画主题创作展览、“1次假期”“1份礼物”母亲文化节示爱等19项系列活动。
 
  母亲文化节的持续举办,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与现实意义。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生命的缔造者、守护者、引导者,更是良好家风家教的建设者与维系者。以孟母为典范设立“中华母亲节”,倡导母爱母教、爱母孝亲,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家教、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非凡。
 
  邹城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这里是孟子的故里,也是孟母教子之地。2006年,数十位贤达汇聚邹城,发出设立“中华母亲节”的第一声,并成立了中华母亲节促进会,邹城自此扛起了倡设中华母亲节的大旗。
 
  多年来,邹城深入落实文化“两创”“两个结合”,以传承家国情怀、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为己任,充分挖掘孟母教子文化的时代价值,连续19年成功举办母亲文化节,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发掘文化、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教。
 
  此次活动举办,是对孟母精神的致敬。随着系列活动在邹城展开,这场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底色的文化盛宴,必将让中华母亲节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母爱的温暖浸润更多家庭,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情感、建设精神家园注入强劲动力。(邹正宣)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