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笔为媒书写文化传承交流新篇章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国企网

  汕尾市图书馆展厅内墨香氤氲、人头攒动,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汕尾、香港两地的书法作品……“翰墨书写大美湾区·凝心建设善美之城——2025新年香港汕尾硬笔书法作品交流展”现场,湾区文化交融的韵味跃然纸上。这场由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承办的展览,不仅是两地书法家用笔尖对话的平台,更折射出一个地级市书法协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交流中的探索路径。近三年来,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结合书法艺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人才、服务群众、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展现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墨润校园:从书写规范到文化筑基
 
  数字化时代,键盘输入逐渐取代手写,许多青少年忽视了书写规范与美观,字迹潦草、卷面凌乱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让传统书法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将“书法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常态化专业培训深入课堂,年均2场的全市性中小学硬笔书法比赛覆盖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等地。最具影响力的“善美杯”大赛征集作品1059幅,196幅佳作脱颖而出,23名优秀教师、24个单位获得表彰。这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场书写规范意识的集体唤醒。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笔为媒书写文化传承交流新篇章

  今年5月末,在陆河县新能源技工学校、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提升卷面分·书写美好未来”硬笔书法进校园活动里,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直指学生痛点,通过专业的书法指导与系统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卷面书写规范、技巧,切实提高学业卷面成绩。陆河县新能源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曹仁渐表示,规范书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根基,更是提升综合素养、助力学业发展的关键钥匙。本次活动,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沉浸墨香、精进书艺、感悟文化的宝贵平台,意义深远。
 
  品牌铸魂:节日传承与云端绽放
 
  如何让书法艺术走出书斋、拥抱时代?这是当代书法家们的共同课题。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品牌活动破题,“我们的节日”送春联活动扎根乡土,连续三年让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新意的春联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群众数万人次,成为党政认可、群众期盼的文化惠民品牌。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笔为媒书写文化传承交流新篇章

  线下墨香四溢,线上同样精彩纷呈。依托“硬笔之声”微信公众号打造的“翰墨迎春”网络作品展,为书法爱好者开辟展示新天地。作品聚焦人民幸福生活和汕尾发展成就,用传统笔墨勾勒新的时代画卷,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线上线下的双轨并行,让书法艺术在节庆仪式与数字空间中焕发蓬勃生机。
 
  展览为桥:守正创新与湾区共融
 
  三年来,近20场网络展、联展及主题展构成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的艺术长廊。2022年“秉承初心·守正创新”作品展堪称标杆,汇集楷、隶、篆、行各体精品近百件。展览以“四个讴歌”为主线,集中展现硬笔书法本地创作最高水平,被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肯定为“推动书法传承与普及的重要载体”。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笔为媒书写文化传承交流新篇章

  不仅限于本地,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艺术视野还向大湾区延伸。2025年新年伊始,“翰墨书写大美湾区·凝心建设善美之城——2025新年香港汕尾硬笔书法作品交流展”在汕尾市图书馆盛大启幕。在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指导与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下,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与香港相关团体紧密合作,历时数月征集两地近200幅硬笔书法作品,涵盖楷、行、草诸体,其中既有传统经典之作,也不乏创新尝试。经专家严格评审,126幅精品脱颖而出。这些作品跨越地域,遥相呼应,共同探索硬笔书法新境界,为湾区文化交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固本强基:完善体系支撑长远发展
 
  汕尾市硬笔书法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的行业支撑体系。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着力深化专业委员会职能,精准调研培训市场动态,为决策提供数据基石。同时,还将书法考级制度持续优化,专业认证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能力与社会认可度。尤为关键的是师资培训的长效投入,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为书法教育的薪火相传提供了根本保障。

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笔为媒书写文化传承交流新篇章

  三载耕耘,砚田生辉。从校园课堂的笔尖律动,到社区村落的春联红火;从守正创新的精品展览,到联动湾区的翰墨交融,汕尾市硬笔书法协会以硬笔为媒,在文化传承交流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站在新起点,协会将继续秉持“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初心,团结广大会员,持续探索书法艺术服务人民、赋能城市的新模式,为汕尾建设文化强市注入永不枯竭的墨韵源泉。这支扎根于民间的笔,正饱蘸时代之墨,奋力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