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山海情长 同心共富 衢州海洋世界启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周口网

  9月28日上午9点半,衢州市新落成的衢州海洋世界广场上,彩旗飘飘,热闹非凡。在政府、机构、企业、媒体等多方代表的共同见证下,衢州海洋航天航空科普基地正式启用,衢州海洋世界正式开幕。作为衢州市的重点文旅项目,衢州海洋世界的开幕,标志着浙西地区标杆性海洋文化综合体正式投入运营,喜迎八方来客。

  3万平米的梦幻空间 百余种万余尾海洋动物入住新家园
 
  “我们这里有八大主题馆区、四大王牌演艺、六大特色互动,还有其他地方都没有的8D影院、航天航空馆等等”,说到衢州海洋世界的特色内容,项目创始人、浙江维珍海洋乐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丽娟就滔滔不绝、满脸兴奋。这个倾注了她毕生心血的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建筑总面积约3万平米,自2024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500多个日夜交替,才让这个梦幻空间从蓝图苏醒,成为现实。

  在项目建设的后期,20多年专注海洋馆和海洋公园投建、运营的长乔集团的加入,更加快了项目的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海洋维生系统的改造,长乔集团派驻了40多人的团队,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效果。“能够为衢州海洋世界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丰富衢州文化生活助力,是我们长乔的荣幸。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让项目能在10月1日如期对外开放,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长乔集团董事长黄炳庚如是说。

  如今,来自冰海极地、温带、热带的百余种、万余尾海洋生物,已经在衢州海洋世界构建成微型海洋生态系统。镇馆之宝“南极绅士”巴布亚企鹅、“微笑天使”魔鬼鱼、“尼莫”原型公子小丑鱼、“活化石”巨骨舌鱼、“动物界万人迷”卡皮巴拉、“喜剧大师”海狮等在此汇聚。在百米沉浸式海底隧道,可以近距离观赏“魔鬼鱼”、黄金鲹、燕子鳐、点篮子鱼等鱼群遨游;在一楼美人鱼剧场,伴随着悠扬旋律,人鱼公主化身深海精灵,身着流光鱼尾裙与鱼群共舞,编织梦幻童话,鱼饵倾洒瞬间,千鱼如银绸翻腾,聚成绚烂狂潮,展现海底生命的活力;四楼的海狮剧场,海狮化身“喜剧大师”,为现场观众带来顶球、接圈、拍手三连击,各种拿手好戏轮番上阵,引爆全场欢乐。

  衢州海洋世界作为海洋航天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在四楼还设置了航天航空馆。穿越时空长廊,见证航天发展历程,航空航天城以"星辰探索·科学启航"为核心理念,依托五大主题航天展厅,深度融合科普教育、实践体验与社会服务,致力于构建"科技-教育-文化"三位一体综合性生态平台,打造沉浸式航天科技文化体验空间。这也是全国首家将海洋与航天航空相结合的科普馆。

  从朴素的心愿到坚定地投入 “80”后女浙商的“山海情长”
 
  衢州海洋世界创始人谢丽娟,是一位年近80岁的女浙商。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女职工等荣誉。自1990年起,她一直热心公益、重点关注教育扶贫和特殊群体帮扶,数千儿童都得到过她的资助,1994年她因资助过5名衢州衢江区的孩子,从此与衢州结缘。2023年,当共同富裕的春风拂过之江大地,当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共同推进时,“让山区的孩子也能近距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知识”——一个朴素的想法从脑海中冒出,让她做了一个此生最大胆的决定:投建衢州海洋世界。

  山海情长,同心共富。地处浙皖赣交界之处的衢州,有了这座以海洋文化为主题,集航天航空科普教育、观光娱乐、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大型海洋主题旅游综合体,填补了浙西地区没有大型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的空白。据统计,一个大型文旅项目的落地,往往能带动周边地区GDP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同心共富提供新动能,进一步带动衢州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要把这个项目建设好运营好,这也是丰富衢州文化生活、助力精神富裕的项目。”谢丽娟表示,衢州海洋世界这个项目能够为山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互补的文旅资源,让山海在这里融合,她愿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山海对话,实现知识的传递、心灵的共鸣,共同努力,托起下一代的梦想与未来。

  开幕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实地参观了衢州海洋世界的各个场馆,在海洋餐厅享受“与鱼共餐”的独特体验,在萌宠乐园与卡皮巴拉亲密互动。山海有情,同心共赴,未来,衢州海洋世界将以“山海情长”为纽带,以科普教育为核心,成为衢州文旅新名片,为推动“同心共富”写下生动注脚。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