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以美食讲好玉环故事!千年渔韵酿新味, 解码玉环“海屿岛”文旅破圈密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半岛网

  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玉环岛,一场以海为背景、美食为媒介的文化盛宴,正重塑着当代文旅的叙事方式。9月28日,随着2025“台州菜·玉海宴”匠心美食挑战赛(带鱼赛道、非遗小食赛道)在玉环坎门的圆满落幕,这座海岛城市不仅延续了海洋文明的古老基因,更以创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向世界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潜力,为打造“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匠心独运:美食挑战赛激发文化活力
 
  “台州菜·玉海宴”匠心美食挑战赛,不仅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由玉环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承办,旨在通过美食讲述玉环故事,传播玉环声音。

  赛事设置了带鱼赛道与非遗小食赛道,吸引了近40位本土厨师参与。在带鱼赛道上,选手们精选通过省级非遗技艺“延绳钓”捕捞的当季玉环带鱼,这种捕捞方式既体现了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又让带鱼保持了最本真的鲜爽。选手们依循“三小一厚”的选鱼标准,运用煎、炸、蒸、烤等多种技法,将清代《玉环竹枝词》中的“杨妃带”传说化作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非遗小食赛道同样精彩。鱼皮馄饨的制作,将马鲛鱼或鮸鱼的鲜肉剔骨后反复敲打成薄皮,包裹肉馅捏成元宝状,煮熟后滑嫩如绸,展现了渔民的智慧与创意。而番粉圆,这道又名“地瓜包”的小吃,是玉环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结晶,从渔家出海的能量补给到节庆宴席的必备佳肴,蕴含着深深的乡愁。

  品牌塑造:美食文化赋能旅游发展
 
  “台州菜·玉海宴”作为玉环市重点打造的美食区域品牌,正通过此类挑战赛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玉环旅游的新名片。赛事期间,专业评审团从多个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确保了比赛的公正性与专业性。同时,“玉海宴”尝鲜套餐与近50米长的“玉海尝鲜长桌宴”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玉环美食的魅力,不少市民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这份山海风味,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这种“美食+旅游”的融合模式,丰富了玉环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玉环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感受到这座海滨小城的独特魅力。玉环的美食文化在一次次的挑战赛中得以传承与发展,为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打造“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
 
  随着“台州菜·玉海宴”挑战赛的成功举办,玉环市在美食文化挖掘与旅游品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玉环将继续以美食为桥梁,讲好山海间的文化故事,推动美食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玉环,爱上这座城的鲜爽风味与独特底蕴。

  为此,玉环市将加大美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力度,将更多传统美食纳入品牌体系。同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开发更多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此外,还将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品尝美食。

  玉环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海渔仓”等美誉。近年来,玉环市聚焦特色美食资源,推出“台州菜·玉海宴”美食区域品牌,臻选系列菜品并形成标准化体系,探索研发主题宴,培育品牌店铺,开展美食评比,发布新书,举办美食奇妙夜等活动,通过“九个一”品牌宣推工作,让“一席东海宴,尽享天下鲜”的美誉远播。
 
  生态共融:擘画“海屿岛”绿色发展宏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玉环正以美食为媒、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奋力书写“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华彩篇章。这里的每一道佳肴,都是对海洋馈赠的珍视与传承;每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都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玉环人民深知,保护海洋生态就是守护未来,传承美食文化就是铭记乡愁。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让“海屿岛”不仅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更成为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

  夕阳西下,坎门街道的长桌宴上人声鼎沸,银鳞闪烁的带鱼、形似元宝的鱼皮馄饨、裹着山海风味的番粉圆,在灯光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香气里,有玉环人对海洋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更有对“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的期待。未来,当更多人循着这股“鲜爽”走进玉环,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舌尖的记忆,更是对这座海岛城市最鲜活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