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合作 • 正文

胡润百富首发法律行业:2026胡润智榜·大中华区卓越推荐律所上海昨揭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网

  2025年11月1日,胡润百富在上海发布《2026胡润智榜·大中华区卓越推荐律所TOP100》。这是胡润集团首次进入法律行业评价领域,从企业客户视角系统性评估律师事务所服务大型企业与复杂商业项目的综合能力。本次活动,由胡润百富主办、智合承办,在会上正式发布了旨在打造契合中国企业家商业实践场景的“胡润智榜”法律服务评价体系及首期《2026胡润智榜·大中华区卓越推荐律所TOP100》榜单。

  该榜单研究得到法律行业智库——智合研究院的独家支持。榜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中国律师事务所总数已达4.5万家,执业律师人数达83万人。在此背景下,本次上榜的100家律所呈现出显著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特征:平均拥有1424名执业律师,业务范围平均覆盖12个核心城市,其承接的沪深300成分股企业法律顾问业务,所涉企业累计市值接近60万亿元人民币。(“胡润智榜”首期榜单及详细评选信息已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完整榜单可通过胡润智榜官方网站legal.hurun.net查询。)

  一线城市律所主导榜单,服务头部企业能力集中

  从地域分布看,上榜律所总部高度集中于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拥有50家和19家上榜律所。深圳与杭州紧随其后,分别有5家和4家律所入选。

  榜单头部效应明显。前十强律所共计为186家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企业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这些企业总市值近40万亿元,占沪深300总市值的63.64%。其中,金杜律师事务所服务40家相关企业,对应市值达17万亿元;国浩律师事务所服务25家,对应市值3.5万亿元。

  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在阐述榜单初衷时表示:“‘胡润智榜’是胡润集团为推动法律服务评价体系创新而推出的重要品牌。为确保评价体系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我们邀请在法律行业研究领域深耕十余年的智合研究院,作为本系列榜单的独家智库伙伴,共同构建了本次评价的方法论与指标体系。”

  本次评价体系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VEM(价值评估模型) 与VPM(价值偏好模型) 两大方法论。据介绍,这两大模型将评价维度从单一的专业能力,拓展至行业认知深度、商业协同效率与战略价值贡献等多元指标,旨在构建更符合中国企业实践需求的法律服务评价体系。

 

  他进一步阐释了评选的三大核心维度:一是专业服务力,包括IPO、上市公司常法顾问及复杂交易等项目经验;二是服务保障力,如律所规模与地域覆盖;三是客户满意度。

  行业趋势:本土优势稳固,跨境服务需求激增

  榜单亦反映出法律服务市场的结构性趋势。本土化服务优势依然显著,如总部位于杭州的浙商银行选择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深圳的万科选择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体现了地域性律所的深度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驱动律所跨境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超9236.8亿元人民币。司法部数据表明,中国涉外律师规模已达1.2万余人,律师事务所的海外分支已扩展至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3家位于“一带一路”沿线。

  “随着中国企业快速走向全球市场,中国律所有望跻身全球顶尖行列。”胡润补充道,“英国顶尖律所的兴起顺应了其三百年前的全球化步伐,美国律所亦在近两百年间伴随企业崛起。依托中国企业的强劲势能,中国律所未来前景可期。”

 

  智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洪祖运在回应合作时指出:“智合研究院很荣幸作为胡润集团的法律行业智库,为‘胡润智榜’提供专业的研究支持与数据分析。我们期待通过双方的合作,凭借智合对法律行业的持续洞察,助力该榜单方法论的科学构建与持续完善,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构建一套更具参考价值的评价标准,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智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公司CEO洪祖运与智合合伙人、智榜事业部总经理聂佳彤等主办及承办方代表,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等四百余位企业界、法律界嘉宾出席这一行业盛事。随着《胡润智榜》系列调研的持续开展,该榜单有望为市场提供一个观察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新维度。

  (广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