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半岛网
10月30日,由国家电投集团吉电股份牵头,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贯通“绿醇生产—燃料加注—远洋航运”全链条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吉电股份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在吉林四平启动创优建设。

此举不仅开创了央国企共建绿色液体燃料产业链的全新模式,也为我国绿色航运提供了可复制的闭环解决方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紧扣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依托国家电投“十五五”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风电制氢与生物质碳源耦合制甲醇,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的柔性协同,推动化工领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成后年产绿醇19.7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不仅为航运脱碳构建完整产业链,更以“电-氢-化”系统集成创新助力东北能源产业升级,成为区域落实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键示范。

“绿甲醇”为何重要?
航运业脱碳压力巨大,绿色甲醇因其常温常压下为液体,易于储存和运输,燃烧后无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且其生产原料为风光电解水制取的绿氢与生物质提供的碳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大幅降低,成为替代传统船用燃料的理想选择。
“项目的核心意义在于,打通了‘从风到醇’的全链条,为‘绿氢+’等地方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将不稳定的风电资源转化为稳定的绿色液体燃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难题,还将清洁能源的应用场景从陆地拓展至海洋,为国家能源安全加上了一道“绿色保险”。

技术如何创新?
项目的先进性在于其“跨界融合”的智慧。项目创新采用“风电制绿氢+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耦合技术路线,通过电氢协同设计与柔性控制系统,开创了“电-氢-化”柔性协同新路径,实现“无风不停机”的行业突破,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对化工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推动能源与资源高效循环。
其一,核心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创新融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绿色能源生产,构建了从生物质资源到绿色燃料的完整链条。项目以秸秆为原料,大规模联合使用生物质制碳与气化技术,有效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升级,为生物质资源高品质、标准化利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其二,系统运行模式创新。项目构建了“电-氢-化”一体化柔性调节系统,通过储氢、变换、网电、气化炉等多环节协同调控,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的无缝衔接。同时,项目采用大规模风电高比例自发自用模式,在风电充足时,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并储存;短期无风时,通过储氢罐供氢;长期无风则通过化工装置调节负荷,确保氢气供应不中断,系统无需停机,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对化工生产的制约。
其三,产业协同路径创新。项目将氢能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动态制储氢与化工流程的协同,引入绿氢作为补充,结合合成气变换工艺的负荷调节优势及气态储氢的灵活特性,有效平抑了化工合成过程中的波动风险,保障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区域何以受益?
这一重大工程的落地,将成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据悉,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将直接创造500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生物质收储运、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高技术含量和前瞻性定位,正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强磁场”。一批曾流向东南沿海的能源、化工领域专业人才,因该项目而选择返乡就业,为吉林“引凤还巢”战略写下鲜活注脚。

氢洲·绿甲醇为何重要?
继7月份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在吉林大安投产后,梨树绿甲醇项目成为国家电投“氢洲Hyglobal”品牌矩阵中又一关键落子。
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玉峰表示,梨树项目是布局绿色液体燃料赛道的重要开端,其独特价值在于,首次将吉林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生物质资源创新耦合,生产出可直接服务于远洋脱碳的绿色甲醇。“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航运这个巨大的绿色能源市场,更探索出了一条新能源赋能传统产业、农业资源助力能源转型的协同发展新路。”
项目的启动,不仅是一个开端,更是一个产业的宣言——在中国东北,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能源革命正澎湃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东方智慧与中国力量。
随着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一曲以“风光”谱写的“绿醇之歌”,将在松辽平原徐徐奏响。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