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聚焦“十五五”新蓝图,共筑安全新未来——2026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即将启幕防护救援成为亮点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半岛网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公共安全防线的战略部署,并深度契合我国“十五五”规划中关于“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宏伟蓝图,备受业界期待的2026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FZEXPOCN核心板块——防护救援产品成为亮点,博览会定于2026年6月26日至28日,在具有工业风貌与现代化气息交融的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北京国际防灾应急安全博览会首次迎来国际主办单位的深度参与,由中方与土耳其相关专业机构共同主办,标志着展会国际化程度实现重要突破,成为连接亚欧应急安全资源的重要平台。本届展会将作为解读“十五五”应急安全领域发展路径、展示阶段性成果的关键窗口,汇聚全球顶尖力量,共绘安全产业新篇章。

  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模块中的防护救援产品展区以 “创新驱动,智慧应急,护航‘十五五’新征程” 为主题,全面对接“十五五”规划中可能强调的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应急管理发展方向。展区规划将重点突出:高科技个体防护装备: 展示基于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智能化防护装备,如内置传感器的智能防护服、具备环境感知与生命体征监测功能的先进单兵系统,体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警”的升级;精准化与智能化救援装备: 重点呈现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救援平台(无人机、机器人集群)、高精度生命探测雷达、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指挥决策系统等,彰显“科技强安”的战略导向;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聚焦“十五五”期间应急力量建设与能力提升的需求,展示从风险监测预警、应急通信、现场处置到后期保障的全链条、模块化解决方案,尤其强调在多灾种、复杂场景下的协同应对能力;社会化应急服务与新业态: 呼应规划中对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体系的鼓励,引入社会化救援队伍、应急技能培训、风险咨询与保险服务等新业态,展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应急管理格局。
 
  北京国际防灾应急安全博览会FZEXPOCN预计将吸引逾600家全球领先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规划50,000平方米。不仅包括国内应急领域的龙头企业,还将有来自全球的“隐形冠军”和前沿科技初创公司同台亮相,集中展示在“十五五”开局之年,应急安全产业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最新成就。
 
  展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的配套活动,邀请应急、工信、消防、公安、电力、邮政、空管、地震、气象、境外驻华机构以及俄罗斯、土耳其等主办机构领导与政策研究专家,解读“十五五”规划中应急安全产业的政策导向与重点任务,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设立专属发布区,签约仪式,集中首发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化工、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与应急防护救援深度融合的创新技术与产品; 依托“十五五”规划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精神,推动中国先进的应急安全技术、装备与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际间的产业协作与技术交流。
 
  当前,全球风险挑战日趋复杂严峻,中国正处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2026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不仅将是行业发展的年度盛会,更是对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的积极响应和生动实践。成为链接政策与市场、技术与应用、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桥梁,为提升国家综合应急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相约2026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六月,齐聚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诚邀全球应急安全领域的同仁报名参加共襄盛举,共同见证在“十五五”新蓝图指引下,中国乃至全球减灾防护救援事业的新跨越,携手为构建更为安全、韧性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应土耳其相关机构委托,北京中圣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现正式启动《中国应急安全产业优质企业供应商名录(土耳其采购专版)》的编撰工作。本名录将以中文和土耳其语两种语言呈现。现面向中国境内企业征集以下类别产品信息:分别为特种车辆、气垫船、无人系统、防护用品、海水淡化设备、应急食品、应急包、AED、急救止血、帐篷、灭蚊灯、应急电源、切割机、气象、雷达、高楼消防、移动照明、卫星电话、草原森林消防、移动房屋、移动桥梁等应急安全相关产品。
 
  欢迎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请于2026年4月30日前将公司介绍与产品图片等资料提交至组委会,或通过关注“中圣北京应急博览会”官方公众号进行对接。经审核通过的企业信息将收录至本名录,并直接递交给土耳其官方采购机构。
 
  六月北京,让我们共同展示中国制造的卓越品质,携手中国优秀的防灾应急安全企业建立深度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贡献中国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