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独家专访中国石油报霍恚明:思想引领聚伟力 融媒发展谱新篇——以“媒”之力赋能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钱鹏飞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行业媒体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贡献力量?如何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报业杂志近日专访了中国石油报社(融媒体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宣传部副部长霍恚明。


霍恚明在第四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期间分享中国石油国际传播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报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石油报作为行业主流媒体,如何理解和自觉担当起应有的文化使命?
 
  霍恚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肩负着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重使命。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强调,要在推进物质创造的同时推动文化创造,以石油先进文化建设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一流企业。近些年来,集团公司党组先后对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建强融媒体传播矩阵、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做出要求和部署。去年,中国石油集团依托报社成立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今年3月,报社又加挂了“中国石油国际传播中心”牌子,承担中国石油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及相关支持工作。
 
  中国石油报始终坚持党媒姓党,坚决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作为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我们全面落实文化引领战略举措,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始终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决策部署的主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员工思想文化交流的主平台。履行文化使命,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中国石油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凝聚力量,高质量开展舆论引导、思想政治和宣传报道,为中国石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以一流新闻文化服务支撑和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报业》:中国石油报社如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霍恚明: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深入推进之年。我们深刻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近年来,中国石油报社持续推进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以用户为导向,实施“机制革新、技术创新、内容焕新、运营模式重构”四大行动计划,推动“报、刊、台、网、微、端、视、屏”全面发力,构建覆盖国内外的全媒体传播网络,走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全媒体运营路径。
 
  突破机制束缚,织就新闻宣传“一张网”。在纵向上,加快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建设,整合集团内部宣传资源,建立“一张网”管理机制,构建大宣传格局,系统性变革迈出关键一步。在报社内部,我们积极探索大部制改革和专业化发展,按业务线条优化部门设置,启动组织机构调整,形成“一室六中心”的采编架构。同时,构建具有石油特色的国际传播机制,打造富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内容产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做强媒体技术中心,强化技术赋能,推进媒体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型采编运营体系。
 
  深化流程再造,构建内容生产“新范式”。打破内部壁垒,优化采编流程,推动传统“新闻纸”向兼具思想高度、观点锐度和专业深度的“思想纸”转型,新媒体产品则突出“有趣、有料、有品、有效”。围绕重大主题报道,按照“全媒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分发、多维度评价”的思路,跨部门组建报道专班和工作室,实现选题共策划、栏目同打造、内容同传播。构建“策划—执行—反馈—优化”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通过编前会、周例会、月例会、采编分享会“四会联动”,以及编委会决策、总编室统筹、采编部门落实的“三级协同”机制,覆盖“策采编发评”全流程。定期开展新闻作品评析和重大报道复盘,推动采编队伍全媒体素养全面提升。


2024年3月4日14时,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万米大关。图为中国石油报记者余果林(右四)在司钻房与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庆祝。

 
  重构评价标尺,激活全媒传播“新引擎”。探索构建导向正确、标准科学、数据真实、评价客观的全媒体评价体系。完善好新闻评选奖励机制,实现新闻类别全覆盖;突出内容价值导向,真正激励优秀作品;实施“移动优先、效果导向”的考核机制。建立传播效果追踪系统,通过阅读量、转发量、互动率等指标量化评估效果;设立原创精品奖励,对省部级及以上获奖作品给予专项激励;将最大资源投向移动端,重大报道第一时间在移动端发布,形成“效果追踪—问题诊断—策略迭代”闭环,全面提升石油新闻舆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中国报业》:四中全会在提到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候,专门提到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愈发澎湃,技术变革推动媒体变革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国石油报社如何紧跟技术前沿,以数智化赋能发展?
 
  霍恚明:从初期“相加”到深度“相融”,再到如今迈向“数智化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的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技术革新的深刻演变。中国石油正加速推进数智化转型,将“数智石油”确立为企业的第五大战略举措。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石油报社积极响应技术变革,融媒体生产运营系统已纳入集团公司统建项目。报社以数智技术全面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重点推进以下三大工程:
 
  一是基础平台建设工程。2021年上线的5G智慧融媒体生产管理系统,通过“1个集团级融媒体中心+N个企业级平台+90个区域基站”架构,实现选题申报、素材共享、传播监测全流程数字化,荣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目前,我们正以此为基础建设中国石油融媒体一体化生产管控平台,新增AI支撑与舆情监控模块,打造服务全集团的技术底座。
 
  二是智能生产赋能工程。系统布局AI技术矩阵,从文本生成、视频制作到跨模态内容分发,全面赋能媒体内容生产,实现策、采、编、发全链条智能化。自建的“昆仑大模型”已深度应用于新闻生产全流程:策划环节自动追踪热点,采写环节智能整理素材,编辑环节提供校对润色,传播环节精准用户画像。AIGC创作短视频、海报实现常态化,显著提升新闻生产质效。

“壮丽75年——能源脊梁·加油中国”高质量发展纵深行中国石油报东北采访组在辽河油田采风。
 
  三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势,每年重点孵化2~3个创新应用项目。例如,在深地塔科1井完钻报道中,团队运用DeepSeek等工具打造“地心rapper塔科小子”3D动画,AI辅助制作《深地万米江山图》,推出《深地色卡》系列海报及短视频,相关融媒产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转载,实现现象级传播,口碑与流量双丰收。
 
  《中国报业》: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石油报社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国际传播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霍恚明:国资央企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石油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央企业和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是“走出去”的排头兵和共建“一带一路”主力军。作为中国石油党组机关报,中国石油报社不断创新对外传播方式,为进一步讲好中国石油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贡献了石油力量。
 
  报社承担中国石油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及相关支持工作,从生产经营、社会责任、科技创新、石油人物、中国形象、国际合作、中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中国石油国际形象。一系列现象级国际传播产品不断涌现:讲述中国石油跨国家庭故事的视频《吴妮卡的家》,被全球382个媒体转载,浏览量突破2.4亿。《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员》凭借生动叙事斩获“国企好新闻”国际传播类一等奖,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国石油形象。《气从海上来》融媒报道被407家海外网站转载,覆盖受众达2.1亿人次,入选中央网信办“中国好故事”国际传播优秀案例,成为展示中国能源合作共赢理念的代表作。
 
  随着国际传播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石油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目前,我们已建成多平台、多语种的国际传播矩阵,涵盖众多国际社交平台,以英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与全球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海外社交账号总浏览量突破21亿次,总粉丝量达503万,央企国际传播力指数排名从第5位跃升至97家央企榜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报业》:“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是行业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石油报社在变革运营模式、赋能世界一流企业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霍恚明:在信息渠道与内容供给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媒体唯有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才能赢得持久关注。对行业媒体而言,这种连接体现在面向本行业的专业服务上。我们紧紧围绕“宣传中央精神,传递党组声音,服务石油发展”的核心功能,创新运营模式,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服务关键读者,做好“智库+”这篇文章。报社依托能源行业权威信息、海量资料和基层线索,打造媒体型智库,将行业特色内容转化为垂直服务与产品。每年推出多份内参、行业观察及市场分析报告,为党组决策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承担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课题,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实现从信息传播向智力服务的转型,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二是服务广大员工,做好“文化+”这篇文章。深入挖掘石油文化资源,建设中国石油展厅,打造“感动石油人物推荐宣传活动”“好记者讲好故事·能源报国颂”等精品文化工程,广受内外好评。在政务服务方面,运营的“铁人先锋”党建平台覆盖3.8万个党组织、118万用户,成为国内最大最活跃的企业党建云平台;“石油清风”纪律教育平台覆盖77.6万用户,跻身反腐倡廉类新媒体第一梯队。这些举措有效激发员工责任感与荣誉感,传承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汇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智慧与力量。
 
  三是服务客户发展,做好“商务+”这篇文章。立足用户思维,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推动从内容生产者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目前已为多家系统内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依托数据支持与风险预警,有效助力企业品牌形象塑造。
 
  下一步,中国石油报社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断巩固壮大石油主流舆论阵地,切实为中国石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良好舆论氛围和有利文化条件,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石油力量。

  (本刊撰稿人  钱鹏飞   通讯员  薛  梅  董  宣)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业》2025年10月(下)
 
  责任编辑:张晓燕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