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一支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年轻科研团队——城乡建设领域能源与环境管理课题组(以下简称ESICAU),正以一系列前沿成果和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学界与行业的广泛关注。成立仅四年,他们如何实现从“开荒”到“引领”的跨越?
前沿攻关: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行为的系统解码
面对城乡建设行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现实困境,ESICAU课题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项目将研究视角覆盖至宏观、中观、微观全尺度。
在宏观层面,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Economics》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机制下,再生水泥产业链的碳减排共生机理与稳定条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发表于《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的研究,则系统揭示了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中国城市生态韧性的动态影响机制,为城市层面的环境治理提供了精准施策的依据。
深入中观与微观,团队的研究同样犀利。他们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建筑废弃物管理,论证了其与补贴政策结合的优化效果;更首次运用蚁群模型、多主体建模等前沿方法,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等Nature子刊上连续发文,深刻揭示了建材企业漂绿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多元治理路径,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绿色认证公信力贡献了科学方案。
育人沃土: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养的“ESICAU范式”
卓越的科研创新,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这里同频共振。课题组已探索出一条“在研究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的育人路径,形成了独特的的“ESICAU范式”。
在这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课堂。本科生从大二起便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仅在过去一年,课题组就有13名本科生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在内的重量级表彰,并保研至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更是实现了层次跃升,代佳池、黄依澄等同学相继被东南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课题组负责人李星苇特聘教授表示。这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得课题组的成果不仅体现于学术论文,更凝结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中。
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团队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象牙塔。他们的足迹深入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的乡村开展实地调查,让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乡村建设。相关调研工作与实践成果,获得了中国网、环球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报道,积极推动了绿色理念的社会传播。
此外,团队核心成员还活跃在学术服务一线,担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多本国际期刊编委,通过参与行业标准讨论、学术评审等方式,将团队的智慧更广泛地注入行业发展中。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从2021年初创时聚焦单一的建筑企业环境管理,到如今升级为涵盖城乡建设能源与环境管理的交叉研究平台,ESICAU课题组的四年,是高校科研团队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方向精准、生态健康、育人用心,年轻的团队同样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广告)
| 合作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