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星火乡传社会实践队:探访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周口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0    
  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星火乡传”社会实践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选取枣庄市山亭区典型村庄,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交流走访,提炼党组织凝聚群众、整合资源、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经验,为其他地区基层党组织优化治理模式提供参考。同时,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刻理解基层党建的重要意义,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使命。
 
  一、探党建落地之法,悟红色精神之魂:走进冯卯镇温庄村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温庄村。马妍 供图
 
  实践队首先走进山亭区冯卯镇温庄村,在与党组织负责人的交流中,实践队深刻感受到,基层党组织战斗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组织始终坚信,“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都是空话”,乡村振兴绝非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图为温庄村党支部书记到村民家中走访。 刘德坦 供图
 
  温庄村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将群众路线贯穿始终。从村内基础设施改善到特色产业培育,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以争取群众理解、凝聚群众力量为前提,通过搭建参与平台、畅通反馈渠道,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始终以“群众幸福感提升”作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正是这种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图为温庄村党支部书记向村民介绍种植经验。刘德坦供图
 
  谈及黄桃产业从起步到成为支柱产业的历程,实践队了解到,这背后是村党组织直面难题、主动作为的系统谋划。针对灌溉这一基础性难题,党组织牵头统筹资源,带领党员群众共同攻坚,完善水利设施,用“能浇上水、能种好地”的实际成效打消村民顾虑;为破解品种与技术瓶颈,党组织积极对接农业专家,引进适配本地土壤的优质黄桃品种,并通过党员带头试种、免费向村民提供种苗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
 
  温庄村党组织以敢闯敢试、迎难而上的担当,蹚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产业振兴路径,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二、党建引领赋动能,产业振兴显活力:走进龙潭家庭农场

图为实践团队和袁权交流。侯欣纯 供图
 
  社会实践队走进龙潭家庭农场展开调研,探寻党建引领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负责人袁权聚焦番茄产业,2020年联合“中国番茄大王”李景富教授团队共建研发中心,推动商业化育种。目前农场已推广270余个番茄品种,年供应种苗3400万株,2022年营业额达1514万元。同时,农场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东北农大研究生常驻攻关技术,同步培育应用型农业人才。
 
  并且农场党支部创新推出“三二三”工作法,成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三支红色服务队活跃田间,调研队收集农户需求、宣讲队解读政策、科技队现场指导种植;两大特色矩阵发力,乡土创业矩阵孵化26位新农人,农技矩阵研发的番茄品种实现亩产增15%;三项基础工程构建起“种子-种苗-技术-回收”的产业闭环。此外,合伙人制度让20名骨干参与决策,共享40%利润,凝聚起发展合力。
 
  当法学智慧融入种苗产业链条,当“红小番”党建品牌与法治基因相遇,这场发生在齐鲁乡野的对话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法律构筑的护栏越坚实,现代农业的引擎越澎湃。
 
  三、紫韵生辉处,党建别样红:走进藤花峪村

图为实践队与王雪峰、王浩交流。侯欣纯 供图
 
  实践队与驻村第一书记王雪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围坐畅谈,听他们讲述藤花峪村的“党建经验”。王浩介绍,通过“书记直播间”创新电商助农模式,让紫藤花茶等特色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同时打造“共富学堂”人才培育平台,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为藤花峪村书记直播间、创业直播间。刘康佟 供图
 
  实践队走进村里的青年创业者联合会,被现场热烈的创业氛围所感染。年轻人们正专注地讨论直播带货方案,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实践队了解到,村里的“榴枣归乡”计划通过系统扶持政策已吸引12名青年返乡创业,如哈工大硕士高安勤、外来媳妇朱玉凤为乡村注入新活力。这一计划不仅是人才政策,更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党支部书记额头的汗珠,是青年创业者眼中的光芒,是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大家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靠党建引领“定方向”,也要靠法治保障“固根基”,更要靠青春力量“添动能”。
 
  四、扎根乡土映初心,党群同心共振兴:实践队成员深入交流

图为授牌仪式合影
 
  实践队走进温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与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坦围绕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深度座谈。经济贸易法学院团委书记王龙代表学院,向温庄村授予“思政育人实践基地”牌匾,标志着校地双方在协同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刘德坦为实践队成员上了一堂兼具实践温度与思想深度的党课。

图为刘德坦为队员们讲授党课。侯欣纯 供图
 
  刘德坦在党课中说道,正是这片土地的养育和乡亲们的帮助,让他始终怀揣着回报家乡的心愿。从走出乡村到回归故土,身份的转变背后,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谈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感受,刘德坦认为要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位奋斗者都应秉持这种精神。
 
  最后,刘德坦结合自身经历,为实践队成员送上了语重心长的嘱托,“终身学习”四个字不能丢。朴实的话语里,是一位基层党员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厚望。大家不仅直观感受到基层党建的实践逻辑,更深刻认识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需的初心与担当。
 
  五、调研拓视野,探寻振兴路:实践队在各个村庄调研走访
 
  实践队以温庄村为中心,走进庙岭、张山头、欧峪等村,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法治建设,挖掘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踏入庙岭,法治建设的探索成果令人眼前一亮。用漫画、案例传递法律知识;建立村民说事点,依托村党组织调解矛盾,将法治与德治融合。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交流,倾听他们对法治乡村的感受,了解法治在基层落地的实效。

图为在走访过程中拍摄当地农民。于越 供图
 
  张山头村的调研,让实践队看到党建与产业共融的活力。村党组织牵头发展特色种植,党员结对帮扶农户,从选种到销售全程指导。
 
  欧峪村的走访,聚焦基层治理的难点突破。村党组织创新“党建 + 网格 + 法治”模式,网格员既是政策传递员,也是法治宣传员,把服务和治理延伸到每家每户。
 
  一路走访,“星火乡传”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里看到引领的力量,在乡村法治实践中发现治理的智慧。这些乡村的探索让实践队明白,乡村振兴的蓝图,正靠党建引领、法治护航,一步步绘就。
 
  明党建落地之径,知民生向好之景,经济贸易法学院“星火乡传”实践队也将如点点“星火”,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入基层党建一线,用青春视角记录实践经验,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