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助农活动遍地开花的当下,“卖得出”早已不是最终目标,“卖得好、卖得久”才是检验助农模式可持续性的核心标准。213集市近期开展的15店联动助农活动中,阳光玫瑰、烟台蜜薯、贝贝南瓜等单品交出了亮眼答卷——4天累计销售近10万斤,其中阳光玫瑰单品类突破2万斤,烟台蜜薯、香蕉等单品也稳居销量前列。这份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的流量红利,而是213集市从源产地筛选到全链路品控的系统化能力支撑。正是这套“从田间到货架”的严苛标准,让农产品既保持了“刚摘下的新鲜”,又具备了“让消费者放心买”的品质,最终实现了农户、门店与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源产地筛选:不止“找好货”,更要“建信任”
助农的第一步,是找到真正优质的农产品——但“优质”并非单一的口感标准,而是涵盖种植环境、农户理念、产品稳定性的综合考量。213集市在活动筹备阶段,便组建了专业的选品团队,深入阳光玫瑰、烟台蜜薯、贝贝南瓜的核心源头,以“多维度考察+实地验证”的方式,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合作农户,从根源上保障产品品质。
在种植环境考察上,选品团队会重点关注产区的土壤条件、水质、气候等自然因素,确保无工业污染、无过度农药使用的生态基础。
除了客观环境,农户的种植理念与管理水平同样是筛选的关键。213集市的选品团队会与农户深入沟通,了解其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病虫害防治方式,优先选择采用“绿色种植”理念的农户。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农户,团队会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待其达到标准后再建立合作,而非简单淘汰——这种“筛选+赋能”的模式,不仅保障了产品品质,更帮助农户提升了种植水平,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产品的稳定性也是重要考量。选品团队会对同一产区的不同农户产品进行多次抽样检测,对比口感、大小、成熟度等指标,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避免出现“一批好、一批差”的情况。

供应链品控:从“田间采摘”到“门店上架”的新鲜守护
优质的农产品,若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过大、新鲜度下降,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也会“失色”。213集市深知,“鲜”是生鲜产品的生命线,因此在供应链环节搭建了“快速分拣、冷链运输、门店验收”的全链路品控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新鲜度。
在采摘与分拣环节,213集市采用“订单式采摘”模式——根据15家门店的预售数据与历史销售情况,提前与农户确定采摘量,避免采摘过多导致滞销。采摘时,团队会指导农户选择成熟度适宜的果实。采摘完成后,在产区就近设立临时分拣点,由专业人员进行分级筛选:剔除病虫害、畸形、大小不达标的产品,将合格产品按照规格分装,同时贴上“产地溯源标签”,标注产区名称、采摘时间、农户姓名,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来源。这种“产地直分拣”的方式,不仅减少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损耗,还能让不合格产品及时留在产地处理,避免流入市场影响口碑。
冷链运输是保障新鲜度的核心环节。213集市与专业的冷链物流团队合作,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定制运输方案,确保货物在48小时内从产地送达15家门店,最大限度缩短“田间到货架”的时间。
门店验收是品控的最后一道关卡。15家参与活动的门店均制定了严格的验收标准,收到农产品后,店员会逐一检查产品的新鲜度、包装完整性、规格是否与订单一致,若发现破损、变质等问题,立即与供应链团队沟通,及时退换货,确保上架产品100%合格。
这种“层层把关”的品控模式,让消费者在门店购买助农产品时,无需担心品质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消费信任。

品控赋能:不止“卖产品”,更要“树品牌”
213集市的品控体系,并非局限于“保障品质”,更致力于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品控流程,帮助农户打造“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助农从“短期销售”走向“长期增收”。
在活动期间,15家门店的“助农惠农专区”不仅集中陈列阳光玫瑰、烟台蜜薯等单品,更通过海报、展架详细介绍产品的源产地信息,让消费者了解“为什么这款产品值得买”。这种“透明化传播”的方式,让消费者不仅购买了农产品,更认同了产品背后的产地价值与品质标准,为农产品后续的长期销售积累品牌效应。
结语:品控是助农长效化的“压舱石”
213集市此次15店联动活动中,阳光玫瑰、烟台蜜薯等单品的爆卖,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助农不是“同情消费”,而是“价值交换”——消费者愿意为优质的农产品买单,农户希望通过好产品获得稳定收入,门店需要可靠的货源吸引客流,而品控体系正是连接三者的核心纽带。
从源产地的严苛筛选,到供应链的新鲜守护,再到终端的透明化传播,213集市用一套完整的品控流程,让“田间好货”真正变成了“货架爆品”,也让“助农惠农”从口号落地为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品控能力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未来,若更多企业能像213集市一样,将品控贯穿于助农的全流程,定能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让更多农户实现稳定增收,让乡村振兴的图景愈发鲜活、绚烂。
(广告)
| 资讯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