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扶贫思想观念的几个新突破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李荣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17    
  【摘要】脱贫攻坚是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民生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实施“精准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突出“政治引领”、激发“内生动力”的思想观念,分别为系统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层层传导压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指引。
  【关键词】脱贫攻坚 思想观念 新突破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迈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生活的需求已经从较低层次的物质文化向高层次升级扩展,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底线任务,每一名扶贫干部必须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实施“精准扶贫”的思想观念,继承和拓展了以往粗放式扶贫开发的经验,为系统性、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供了核心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那时的扶贫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在农村开展了从制度设计到政策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首先,通过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使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由1978年时的2.5亿人减少至1985年的1.25亿人。1986年起,随着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贫困区域和贫困村组开始越来越凸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禀赋的劣势因素集中显现,以工促农式扶贫应运而生,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通过进城务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式提高贫困户收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劣势,相当一部分地区扶贫的触角难以达到,致使“年年扶贫年年贫”,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大量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指向不准问题集中凸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考察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又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经过5年多的部署安排和工作推进,“精准扶贫”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新阶段累计减贫6800多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我国居民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例逐渐减少。2016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1%,依据联合国制定的富裕标准,我国已经处于相对富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策略,将每年减少13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这在人类消除贫困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精准扶贫”是一种瞄准个人的全面扶贫的新观念,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指引。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扶贫工作要定位到个人,扶贫措施要落实到户,项目安排以及资金的使用都要精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安排人员进行精准脱贫,其中脱贫成效的“六个精准”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内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各地区从精确识别贫困户入手,从分析贫困原因开始,研究制定精确的帮扶措施,因户施策,彻底解决以往粗放式扶贫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问题,细化了推进方案,规范了工作流程,比以往扶贫针对性更强,效果更为显著,为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找到了落脚点。
  构建“大扶贫格局”的思想观念,有力突破了以往政府包揽的扶贫安排,为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作用提供了力量来源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困,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30.7%下降到7.2%,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在这些年里,扶贫战略的主导者是中国政府,资源的提供者是中国政府,掌握权力与实施监督管理者也是中国政府。致使政府在扶贫工作存在一定的“垄断”,市场与社会力量无法被充分发挥与释放。贫困群众集中到扶贫政策无法触及的角落。贫困区域大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群体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和长期患病者,单靠政府力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谁来参与扶贫任务呢?扶贫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要调动全员和汇聚全社会力量一同参加,坚持专项、行业、社会等扶贫方式,汇集多个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举措,将扶贫方式、扶贫力量和举措结合在一起,以此构成大扶贫格局,加强措施,增强成果。其中,政府仍然是精准扶贫的绝对主力,其主要是提供战略规划和资源支持。也就是准确识别哪些村是贫困村、哪些人家属于贫困户,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搭建一个盘活各类资源的平台,在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互助组、合作社、协会等组织,让他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展产业,还要引导他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建设特色小镇等形式与市场对接,增加收入。市场是精准扶贫的“有形推手”,其作用主要是动力牵引。任何市场都需要有劳动力和场地,而大多贫困户就拥有这些资源,作为市场主体的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通过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对贫困资源进行开发,充分发掘贫困地区在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方面的优势,建立起本地区的产业体系,吸纳贫困户就业再就业的过程中,给予贫困户技术指导和思路引导,在促进增收的同时,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是精准扶贫的空间,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保障。社会组织类型多样,涵盖文教卫生、扶贫环保、养老服务、弱势群体保护等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有效募集扶贫过程中所需的钱、物和人,从而以专业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更加人性的方式跟进服务,确保帮扶措施的稳定性和长期化。大扶贫格局的思想,构建起一道自上而下的攻坚堤坝,密织了覆盖各个角落的坚实的扶贫网,有效整合扶贫力量。
  突出“政治引领”的思想观念,使基层党建跻身于脱贫攻坚最前沿,为层层传导压力、有效聚集全民智慧提供了目标方向
  数十年的减贫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消除贫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就是说,党的坚强领导同样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脱贫攻坚成了基层党组织的主业,而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主责方。由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着力破解了制约脱贫的各类枷锁。各党委政府以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为抓手,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坚持按照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依法治理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廉洁自律意识强的“一好四强”标准,在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列车”提供了强劲有力的“火车头”,使农村党组织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增强村级组织领导发展能力,通过他们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土秀才”“土专家”回村,建立“党建+产业扶贫”双推互进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选派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
  激发“内生动力”的思想观念,使单纯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措施方案
  唯物辩证法中确定了外因是一种变化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根本,外因都是因为内因而起。真正的脱贫是依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减贫40年,仍然脱不了贫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些深度贫困区的贫困群众除了自然条件和一些因灾因病因学原因外,之所以贫困的原因多为精神贫困者,他们错误地认为扶贫是一种福利,单纯地理解为给金钱给物资,这就导致贫困状况在短时间中有所改变,但却极易反弹。进入长效脱贫,就是要坚决消除精神贫困这个“内源”,贯彻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中共舟曲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公丕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与理论[J].上海经济研究,2017(09).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刘军林.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4).
  [4]黄光辉,陈正文.脱贫攻坚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与转型路径[J].浙江学刊,2017(08).
  [5]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王晓真.中国可为世界减贫贡献经验[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0-19.
  [7]徐勇.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N].人民日报,2016—01—01.
  责编/李德金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5月(下)P22-23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