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网
近年来,德州陵城区义渡口镇锚定现代农业发展坐标,深度激活农业资源禀赋,以“一产筑基、二产赋能、三产聚力”的融合发展思路,构建起全链条产业生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吨半粮”创建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规模化转型;同时依托农产品加工与数字电商平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动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闭环体系。5月,义渡口镇科技“智”护麦田的做法被央视新闻宣传报道。
一产筑基,特色种植绘就产业底色。一是良种选育与规模扩张双驱动。聚焦良种选育,与山东鲁研公司合作,打造3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每年推出通过国审、省审小麦新品种2-3个,每个新品种可实现增产5%,种子比普通小麦贵0.1元,可为农户实现每亩增收200元以上。聚焦规模扩张,与“吨半粮”创建相结合,全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化与国有企业合作,整合项目区内现有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资源,购置适合大田作业的新型机械,建设收储粮仓,对项目区内实行统一的托管服务,提高机械化程度,每亩节约成本200余元,实现节本增效,农民增收。二是科技赋能与智慧管理双提效。聚焦科技赋能,搭建吨半粮大数据平台,构建“天空地人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全天候采集田间数据,并及时发布种植进度、病虫害风险、气象灾害预警等重要信息,为精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聚焦智慧管理,探索“玉米密植+滴灌肥水”,解家村建成全区唯一实验田,推进生产要素节约,可实现节水30%—50%,节肥18%,对作物精准调控,可实现每亩增产500斤左右;全年开展无人飞防3次,飞防面积达6.3万亩,有效防范农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丰收。三是生态种养与品牌矩阵齐发力。聚焦生态发展,通过“种养收益反哺养老”模式,发展黑猪生态养殖产业,黑猪养殖年出栏量超100头,预估每头收益6000-8000元;通过“粪污+青储”循环利用模式,发展肉牛生态养殖产业,建设大型养殖场青储池2个,养殖肉牛150余头,实现绿色、环保、可循环发展模式。聚焦品牌附加,依托数字产业园申请“五虎鲜生”有机蔬菜品牌,销售额超2000万元;依托老高村“三茬轮作”种植方式,培育特色蔬菜品牌;依托新媒体影响力,采用“订单式”销售,产品远销北、上、广等十余个一线(超一线)城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产赋能,精深加工激活产业链条。一是以生产线驱动产业链发展。聚焦“家庭作坊”打造生产线,全面摸排镇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作坊,通过政策、资源扶持,形成完整的加工生产链条。例如,邵家村打造杂粮馒头、鸡爪剔骨车间,为周围村民提供工作岗位20余个,每月可增收入2000余元。聚焦产业链招商,以生产线上下游为核心以商招商,引进锅汇火锅食材项目,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年产火锅食材可达10000吨,将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以技术创新驱动产能升级。引导东晟纺织构建纺织行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东晟纺织AI智慧大模型项目,逐步形成“智能纺织+人才培育+配套服务”的产业集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其中东晟纺织AI智慧大模型项目入选山东省2025年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探索小麦精细化加工工艺,引进鲁研集团小麦加工中试车间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兼具实验和生产双重功能,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特点,生产加工成不同用途的面粉及其制品,以更好满足群众对面粉多样化的需求,小麦附加值可提升5%—10%,提升小麦附加产能。三是以电商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商运营体系,推动电商企业与农业主体深度对接,借助沐农电商平台搭建线上销售矩阵,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端的高效流通,年产值超1000万。挖掘“网红书记”IP潜力,老高村书记高世昊、段店村书记段化方化身农产品推荐官,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等形式,赋予农产品社交传播属性,让乡土特产通过电商运营焕发新的商业价值,累计开展直播30余次,观看2800余人次。
三产聚力,人才培训注入发展动能。一是校企合作搭建培训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引入山东义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农村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农民田间学校市场化运行,打造义河教育培训中心;中心可满足多场景式培训、研讨需求,设有大会议室1处,中型会议室2处、研讨室5处;以及电子阅览室、商务洽谈室、多媒体教室、电商直播间等。打造了全省唯一一家挂牌中央农广校产学研基地、全市第一家引进院士团队、全市第一家建立博士工作站、全市第一家市场化规范运营、全市第一家建立在实践基地上的人才技能培训学校,4月份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二是产学研融合打造教育体系。秉持着“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办学理念,打造“一中心四基地”教学格局,将农村人才技能培训中心与小麦育种展览基地、数字农业产业园教学基地、湿地公园党性教育基地、“吨半粮”建设基地有机结合,采用以“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实操演练+路演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以特色课程、专业基地为基础的培训服务体系。同时,主动延长链条,延伸涵盖陵城区烈士陵园、边临镇西于架村电商基地、糜镇智科农业社会化服务、滋镇三洄河党性教育基地等教学点位,为多样化课程提供丰富的现场教学案例。以“优秀师资、优良教学,优化管理、优质服务”为目标,聘请6类讲师团队共58名讲师。先后承接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培训班等,培训人次达2300人次。三是分层分类培育产业人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田间课堂等培育新型农民,截至目前,开展农业技能培训4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期,党代表“田间课堂”3期,培训人次达1000余人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机手、农技员等专业人才,组织技术教学40余次、科普宣教16期,累计培育农业人才4200余人次。建立农村人才库,储备5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共62名,经培训开发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9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人13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40名。(侯晓雅)
(供稿单位: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