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国企网
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激荡中,日产汽车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开启自我革新。随着日本追浜工厂整合计划的正式公布,这家历经90余年积淀的汽车巨头,正通过 “Re:Nissan”计划重塑全球生产体系,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Re:Nissan”计划是一场触及肌理的全面战略重构,其核心是通过产能优化、组织精简和技术聚焦,重塑企业竞争力。全球生产布局重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九州工厂承接追浜工厂产能的调整,绝非简单的规模收缩,而是基于成本效能、技术迭代潜力与全球化协同效率的多维评估,最终选定的最优解。
关停低效产能、聚焦核心基地的举措,标志着日产汽车制造体系从“规模扩张” 向“精益运营”的深层转型。“打造一个更精简、更具韧性的业务”,日产汽车在声明中如此定义目标。当全球工厂数量精简至10家,产能利用率维持100%,日产汽车的制造体系将彻底告别资源错配的时代。
回溯2024财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主要市场新能源转型节奏分化,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令包括日产汽车在内的众多国际车企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务实的日产汽车新任管理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度:履新仅数月便迅速启动“Re:Nissan”计划,推动企业从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向主动的“战略变革”的新纪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管理层同步完成了8,600亿日元债券的成功定价发行,这笔资金不仅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坚实保障,更将专项用于未来技术研发与战略投资,彻底打消了市场对其流动性的担忧。正如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所表示的那样:“作为新一届管理团队,我们将秉持审慎经营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同时积极把握每一个潜在机会,实现强有力的复苏。”
深入解读“Re:Nissan”计划的实施纲要可见,中国市场对于日产汽车的定位已发生质的跃升,不是全球化战略中的“试验田”,而是驱动全球复兴的“主引擎” 与“创新策源地”。通过“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战略,日产汽车也正在华构建起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全球出口的完整闭环。
产品矩阵层面,日产汽车计划到2027年夏季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日产全球首款插电混动皮卡Frontier Pro PHEV全球首秀,其由中日团队联合研发,在“全场景电混科技”的赋能下,集“硬派基因、智能科技、跨界拓展”三位一体。与此同时,东风日产的“最家”纯电轿车N7则聚焦家庭用户,配备AI零压云毯座椅、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等行业领先科技,成为合资品牌的智能化新标杆。
技术研发领域,日产汽车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将在2026年底前追加100亿元投资用于技术中心扩建,不仅高度认可中国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更赋予本地团队车型开发主导权。在坚守日产汽车全球统一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将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以内。同时,通过战略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日产汽车还打造了智能伙伴生态圈,推动与Momenta、华为、科大讯飞、高德、DeepSeek等科技领域头部伙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出口战略维度,日产汽车在华打造的新能源车型正加速走向全球舞台。Frontier Pro PHEV 与N7作为以中国为首发阵地的全球战略车型,将依托日产全球经销商网络,一年内走向世界,补充并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这一进程中,中国已从单纯的消费市场,蜕变为技术输出与产品出口的双中心。
在电驱化技术储备方面,作为首家投身 Formula E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及唯一非豪华品牌,日产将89年汽车运动底蕴与78年电动汽车研发经验深度融合,在三电技术、能源管理系统与能效优化的三重加持下,于第十一赛季展现出碾压级实力 —— 截至目前已7次站上领奖台,而在柏林站赛事中,车手奥利弗·罗兰德以59分的绝对优势提前两轮锁定车手总冠军。
“从赛道到街道”,日产以 Formula E为技术淬炼熔炉,聚焦“能源管理与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闭环,将经受每一场顶级电动赛事印证的能源管理与能源使用效率的智慧与实践,转化为惠及千万用户的出行体验升级。罗兰德的总冠军奖杯,不仅是竞技荣誉的象征,更是日产在能源效率领域持续领跑的实力证明,为“技术日产”的电驱化征程注入了更强劲的信心。
在汽车产业向电驱化、智能化深度转型的关键期,日产汽车的“Re:Nissan”计划既是对时代浪潮的主动应答,更是企业的一次深度重塑。而中国市场作为这一计划中的核心板块,不仅将与之共同构建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护城河”,更将见证日产汽车的复兴之路。未来已来,一个更精益、更具韧性的日产汽车将会续写属于自己的新传奇。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