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5山东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暨居家适老化改造购物节即将启幕,共筑适老新生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周口网

  随着大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增长,健康产品成为提升生活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25山东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定于2025年8月22日—24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博览会以“主动健康·拥抱美好生活”为主题,预计将吸引国内外2200余家企业参展,规模近50000㎡,集中展示康复机器人、5G远程诊疗、中医生活化、AI中医诊断系统、AI辅助诊断、药食同源产品、大健康智慧生活、智能穿戴、家用健康产品等创新前沿技术。
 
  同期举办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康复辅具与居家适老化创新论坛、医院管理国际系列论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医疗机构设备更新政策解读闭门会、医院后勤管理发展论坛、“外贸优品中华行”专题采购对接活动、健康义诊活动、经销商大会等50余场高端论坛及产品发布会,预计现场将汇集专业观众与消费者达10万余人次。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民政部、商务部定于7月至12月举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博览会同期举办居家适老化改造购物节,将贯彻“孝善齐鲁·安居无忧”宣传月宗旨,以满足老年人居家需求为导向,展示适老化产品及改造方案,支持营造安全便捷的居家环境。此次大会旨在打通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构建从采购到消费、技术应用的完整链条。

  展会核心信息:聚焦适老焕新,打造专业平台
 
  聚焦于康复辅具全产业链,展品覆盖假肢与矫形器、助听与助视设备、行动辅助与无障碍设施、康复治疗与训练器械、居家适老改造与照护产品等。旨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搭建供需对接、技术交流、健康消费专业平台,诚邀优质企业共筑适老化改造生态圈。

  全民畅享适老福利,政策补贴助力便捷消费
 
  本届展会联动山东省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为广大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消费优惠。山东省针对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出覆盖6大类、25小类适老产品的补贴政策,补贴比例高达30%,涵盖地面防滑、适老家具、智能护理设备等多个生活场景刚需产品。活动现场特别开设居家适老化改造购物节专区,组织社区老年消费群体参与,指导消费者现场使用补贴券核销,实现“即看即买、即享优惠”,让政策红利直接惠及终端家庭。无论是想为家中老人改善居住环境的普通市民,还是寻求高性价比适老产品的消费者,都能在展会中享受到政策支持与便捷服务,轻松选购适配的适老化产品,切实提升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同期活动亮点纷呈,多维解读适老产业新趋势
 
  展会期间将同步举办两大特色活动,为行业与公众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康复辅具与居家适老化创新论坛”将围绕《山东省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解读》《AI+适老环境改善与适老辅具应用研究》等核心议题,邀请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方向,解析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路径。“变老体验活动”则通过还原老年人日常场景,让参与者亲身体验穿衣、进食、居家行走等简单动作的“高难度”,以及听力、视力受限下的沟通障碍,直观感受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推动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的理解与关注。

  多重参展价值凸显,抢占山东银发经济市场先机
 
  据统计,山东作为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24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62%,康复辅具与适老化改造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智能护理机器人、适老化家居等细分领域年均增速超20%。依托山东省覆盖6大类25小类适老产品、补贴比例达30%的政策优势,本届展会将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枢纽,为企业打通采购订单、家庭消费与技术转化全链路。
 
  参展企业不仅能获得约亿元采购需求对接机会,还将借助全平台营销推广实现千万级曝光,精准触达75,000余名专业观众及200万老年消费群体,现场支持“持券核销、即看即买”,促进供需高效转化。同时,企业可通过竞品观察优化产品策略、获取用户直接反馈,并依托展会资源覆盖全省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改造服务商等刚需市场,优秀企业更将获得“居家适老化改造优秀单位”权威认证,助力品牌公信力提升。

  诚邀共建适老生态圈,共绘银发经济新蓝图
 
  2025山东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暨居家适老化改造购物节,以“适老焕新安居无忧”为使命,汇聚行业力量推动适老化改造落地生根。现诚邀优质企业、专业机构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携手构建更完善的适老化改造生态圈,让更多人共享“安居无忧”的幸福生活。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