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东方网
2025年,当兰州牛肉面这一国民小吃的海内外门店总数突破5.8万家时,张拉拉兰州手撕牛肉面正以独特的“手撕”工艺与数字化基因,让这碗承载西北文化的牛肉面加速走向全球。这个成立仅五年便签约超500家国内门店,今日正式对外系统阐释其“以民族情怀传味,让兰州牛肉面成世界名片”的全球战略,同时发布“让世界爱上一碗好面,5000家门店,全球共享东方风味”的战略目标。
产品为王:“数字化”是张拉拉产品标准执行的重要壁垒
在张拉拉,产品主义构成了最坚实的底座。品牌创始人张晓慧——前国家女子摔跤队运动员,将体育竞技中的极致精神注入餐饮实践,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手撕牛肉工艺:精选牛肉,以其秘制汤底俘获各年龄层的用户味蕾,顺纹手撕让每一丝肉纤维都充分吸纳汤汁精华。与此同时,六款不同面型的拉面,既坚守“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传统标准,又通过生烫吊龙、番茄炸蛋面等创新品类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让这碗面始终带着西北大地的本真味道。
数字化基建构成了张拉拉价值观的中层架构。实现了从“人治”到“数治”的跨越:AI巡店系统24小时监控门店运营,单个督导可高效管理15家门店,较传统模式人力成本降低40%以上。业培一体将操作规范与实际检查项直接关联,确保国内外门店出品与服务的标准化统一。这种“用科技守护匠心”的理念,让张拉拉在快速扩张中始终保持民族风味的稳定传递。
顶端的温度服务则赋予品牌情感价值。“六大免费”与“三大承诺”的服务体系,打破了快餐行业的价值边界。民族极简风融合西北元素的门店环境与精致餐具,彻底颠覆了兰州牛肉面的街边小店形象,为消费者创造出兼具性价比与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用餐体验。
守护技艺:用数字化留住非遗根脉,培养拉面工艺的传承人
手工拉面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也是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拉拉深知,没有技艺的传承,民族味道便会断层。为此,品牌投入资本研发“手工拉面技艺数字化保护系统”:通过AI技术记录从业30年以上的西北老师傅的揉面力度、醒面时间、拉面手法,将“只可意会”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量化、可传承的数字资产。同时,通过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拉面技术,让拉面技术从受众到传承,始终后继有人。
品牌使命:以一碗面为媒介,让中国文化香飘全球
张拉拉的全球战略,从始至终都以“守护民族饮食根脉、传递西北文化”为核心。兰州牛肉面从不是简单的街头小吃,它是黄河文化孕育的民族饮食瑰宝——百年间,从兰州街头的手工作坊到遍布全国的民生美味,它承载着西北人的豪爽与坚韧,却长期缺乏能代表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标杆。自创立之初,张拉拉便立下“让兰州牛肉面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味觉窗口”的目标,获得的金沙江创投、顺为资本、中金资本等机构的资本注入,并非单纯追求商业扩张,而是为民族美食的全球化搭建“传承+传播”的双轨支撑。
全球落地:以标准化+文化输出,树起民族品牌的标杆
如今,兰州牛肉面虽已走进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近千家家海外门店,但多数仍是零散的“夫妻店”,口味参差不齐、文化表达薄弱,难以让世界真正理解这碗面的民族内涵。
张拉拉的差异化实践,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在海外门店运营中,坚持“口味标准化+文化个性化”原则,产品上严格执行品牌标准,文化上软植入,融入当地风情,尊重当地文化,旨在让中国牛肉面更快地走上世界舞台。
在张拉拉的品牌蓝图中,海外门店数量的增长只是起点,让民族文化通过拉面持续传递才是终极目标。这个立志成为“有温度的民族餐饮品牌”的企业,正以年轻化方式让西北文化触达更广泛群体:
“每一家门店都是民族文化的小窗口。”张晓慧这样定义品牌的全球角色。这种温度既体现在国内门店免费续面的实在关怀中,也体现在海外门店员工的细节服务里——所有海外门店员工都要通过“西北文化培训”,才能上岗为顾客讲解拉面背后的故事。当资本助力的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遇上深植于心的民族情怀,张拉拉正在重新定义“中式餐饮出海”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口味输出,而是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递。
张拉拉的每一步都紧扣“民族情怀”这一核心。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在地域发展与全球传播的平衡中,这个年轻品牌正书写着属于民族餐饮的全新叙事——一碗兰州牛肉面,既能让国内消费者找回记忆中的民生味道,也能让世界读懂中国西北的文化与精神。未来,随着全球布局的深化,张拉拉或将继续以民族情怀为帆、资本与科技为桨,让更多人爱上兰州牛肉面,爱上中国的民族味道。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