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战长才干 强“四力”练精兵

——中国石化报社建立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初探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姚进 岳彩凤等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5-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怎样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哪些重点,在何处发力?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近年来,中国石化报社注重在实战中更新和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思维,在践行“四力”中锤炼和锻造一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善用多终端、立足多平台的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对内做好中国石化舆论引导、对外讲好石化故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给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画像:

  学历能力双高,忠诚热爱并重
 
  随着传播技术变迁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国石化报社与其他媒体机构一样,面临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结构性缺乏”问题,缺乏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运营,既懂选题策划又懂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采编、管理、制作和推广人才。为尽快突破“桎梏”,中国石化报社将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画像。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相关能力,能够胜任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发展的需要。具体到中国石化报社,既需要能统筹全局、把握大势、长于媒体战略规划的领军型、战略型人才,也需要提笔能写、看稿能编、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跨单一媒体生产与创新、传播与反馈的专门人才。报社通过调研和摸底交流,发现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全媒体发展大势下的职业紧迫感、危机感。于是,人才画像进一步细化,即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就是心理年龄较小、跨界学习能力超强、对全媒体行业认可度较高、热爱新闻传播事业、忠诚国有企业、有责任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制定人才培养工作规划。2022年初,中国石化报社在《十三五“人才强企”发展规划》既定目标已初步实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化集团大力实施的“生、聚、理、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并完善了《报社十四五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强化“大采编”意识,打造一支数量充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服务与支撑报社发展战略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构建梯队式三个层次人才格局,即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报社首席专家为核心,培育“塔尖”式的全媒体领军人才;以中层干部、报社高级专家、专家为主体,培育“塔中”式的青年骨干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突出“精”“专”二字,以主任师、副主任师为主体,培育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名主持人等全媒体专业型人才,一批35岁以下青年创新人才,以及熟悉信息技术、媒体运营的“塔基”式全媒体协同型、支撑型人才。
 

中国石化报社2023新春走基层
 
  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工作搭台:

  画像变成现实,实战淬炼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面对5G、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对于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至关重要。为此,中国石化报社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五个强化”培根铸魂。
 
  一是强化思想淬炼。中国石化报社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媒体人才,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淬炼的重中之重,深刻领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政治历练。中国石化报社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贯穿全媒体人才“育选管用”全过程,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素质考察。通过精心组织重大主题报道、全媒体立体报道、刊发评论言论、撰写重要理论文章、打造“爆款”新媒体产品等方式,引导三个层次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切实提高政治能力,不断擦亮担当底色。
 
  三是强化实践锻炼。通过“揭榜挂帅”全媒体联合采访的方式,首席专家、专家引领青年骨干承担“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等重大采编任务,在新闻采访中持续提升“四力”;通过在编前会上轮流述评全媒体,在新闻阅评中持续提升辩证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参加集团公司“三百三千”挂职锻炼、报社创新工作室(项目),在新闻管理中持续提升组织协调和科学管理等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了首席专家领跑、全媒体复合型青年骨干人才主跑、支撑型人才助跑的实战格局。
 
  四是强化专业训练。学有所长,术有专攻。面对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传播语境,中国石化报社注重提升三个层次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第一,通过专业培训和采编业务考试、论文征集评比、新闻作品评选等活动,提升新闻业务能力,打牢业务根基,特别是新闻写作和产品呈现水平。第二,通过多个创新工作室的引导和个人兴趣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视听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现在报社不少员工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无人机拍摄、插画设计、动画制作、VR/AR展示、数据跟踪与分析等新技术新手段。第三,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学习交流,自主培养与大胆引进相结合,精心运营中国石化多个海外社交账号,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第四,通过“新春走基层”“重走红色路线”等重大采访实践,跨媒体融合,搭建文化、艺术、技术、传播跨学科综合培养平台,培养全媒体人才。
 
  五是强化多岗锤炼。在中国石化报社,采编与管理岗位不设明显界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合理流动。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在“盘活”和“激活”上下功夫。第一,安排已工作3~5年的青年骨干在不同媒体、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吸收成长营养,练好看家本领。第二,选派优秀年轻骨干到基层企业、记者站历练,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激活“一池春水”,积蓄更多“大师级”后备力量。第三,强化年轻干部人才选拔任用力度,对脱颖而出的年轻人才及时大胆使用。2018年以来,报社先后选拔、选聘14名优秀人才担任首席专家、部门专家,安排100多人次进行跨业务、跨部门、跨媒体岗位调整和多岗位历练,通过12人次的“三百三千”计划、内部计划交流等方式,让年轻人蹲苗历练、摔打磨炼。
 

中国石化报社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图示
 
  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工作添柴:

  实战写就真章,一线炼出真金
 
  全媒体、智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媒体行业发展格局,也重新定义了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要想让受众愿意看、喜欢听,最终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懂基层语言、知基层“情话”。为此,中国石化报社除鼓励采编人员赴基层一线采访、在实战中锻炼提升外,还经常通过跨部门、组团式的全媒体联合采访方式锤炼人才队伍。2023年“新春走基层”行动,就是中国石化报社通过实战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案例。
 
  一是全方位策划、大兵团作战。1月上旬,中国石化报社启动“新春走基层”行动,成立京津冀组、海上油田组、江浙沪组、鲁豫皖组、机动组5个采访组,由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挂帅,带领29名采编人员深入一线。为采访到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采访组多次组织召开选题策划会,确定以“寻找温暖细节呈现温馨石化”为主题,走进集团公司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实施现场,抓取现场新闻、挖掘新鲜故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见人见事见真情,充分展示石化一线员工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各媒体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分别结合自身定位,推出专题专栏,开办特色子专栏。
 
  二是全方位“走路”、大练兵提速。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背后有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如何通过笔墨、镜头体现石化企业全力保供的社会担当?参与“新春走基层”的采编人员颠簸数小时赶往多个工区,最终采写出《春节在岗,保供有我》《零下20摄氏度,单日突破4万步》《驻守顺北,为了油气井稳产高产》等热乎乎的全媒体新闻作品。在中国石化作业水深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四号平台,3名记者与平台职工吃住、巡检在一起,日观职工作业操作,夜探一线各个岗位,采写出《海上平台的“极限挑战者”》等接地气的全媒体作品。在岳西县响肠石化小学“春蕾加油站”的采访中,记者以响肠石化小学的留守女童吴子诺为切入点,深度挖掘,生动讲述她和“春蕾加油站”、响肠石化小学以及中国石化的故事,有细节,有温度。
 
  三是立体化传播、大力度出圈。这边打磨加工,那边连续传输传播,第一时间将全媒体作品送达石化内外受众手机和电脑。青年骨干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充分体验学习成长的乐趣、扎根一线的魅力。公众号集中盘点,以春节集福、员工除夕年夜饭等为主题,推出海报、SVG等形式的《送!福!利!》《年夜饭,吃了啥?》全媒体作品,展现春节期间石化员工坚守岗位、守护企业安全、保障能源供应的感人故事。借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导演在微博与中国石化互动的机会,石化报公众号《流浪地球与中国石化的硬核互动!》介绍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硬科技”,将石化企业扛稳新使命、助力实现高科技的担当进行正向传播,阅读量突破16万。小切口凸显大情怀,《“烟火气”回来了》从问候加油站员工、外卖小哥、易捷便利店顾客一声“最近忙吗?”切入,体现浓浓的“烟火气”、人情味。国际传播方面,报社与CGTN财经新媒体联动,分别在推特、脸书、微博平台发布沙特项目《中国红》内容,借力放大石化媒体声量,展现石化企业形象。
 
  这种以“老中青结合”为主的传帮带方式,以及“写编摄制发一体”为核心的跨界实战培训过程,受到采编人员和基层一线的欢迎,让全媒体传播更有影响力。一个多月时间,29名采编人员与后方人员联合作战,刊发了54篇纸媒稿件、3个专版、2个通版,270余篇电视、新媒体端稿件,以及69篇海外社交媒体帖文,总阅读量达650万次,收获各界大V和海外网友点赞互动。
 
  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机制落地提供支撑:
 
  传帮带靠引领,跨部门有托举
 
  在这次“新春走基层”采访组中,入职时间20年以上、15年左右、10年以内者分别为6人,入职时间5年以内者11人,做到了年龄层次、任职层级均匀分布,人生阅历、工作经历互补。剖析其中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机制始终伴随左右。
 
  一是理论实践双一流成就领军型人才队伍。中国石化报社共有2名首席专家、7名部门专家,均为政治站位高、理论积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长期奋战在采编一线、具备战略型潜质、拥有高级职称的新闻编辑。其中,1名首席专家、3名部门专家还先后在基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企业厂矿和报社多个部门历练过。为此,报社积极发挥他们在智囊参谋、决策支持、创新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压实担子、提供舞台,领衔采编前沿策划与攻关,领跑重大选题、重要项目,领航新闻采编事业发展。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数字化转型等重大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报道任务时,报社充分征求并听取专家意见。涉及重大新闻采编活动、财务、风险防控、经营管理决策的,报社将专家论证作为决策前置程序嵌入业务流程进行把关。按照专家绩效任务书,专家领衔攻关或实施报社重点课题(难题)和重大项目,如首席专家担任报社“石化V视”工作室负责人,统筹负责新媒体“石化V视”视频号,带队组织“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新春走基层”等重大采访报道;新闻采编(审校)高级专家除负责各媒体质量检查外,还牵头负责集团公司两年一度的采编业务竞赛和报社一年一度的采编知识竞赛,负责编写考纲、题库出题和阅卷等工作;其他采编专家也带队参加各类重大报道。此外,报社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安排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对新员工和有潜力的年轻员工进行“一对一”培养;专家带头为报社“周五课堂”授课,分享工作经验,传授采编技能。
 
  二是跨部门复合式培育青年骨干好苗子。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中国石化报社人才成长通道体系逐步畅通,首席专家、高级专家、部门专家的选聘、考核有规范,青年骨干选拔、聘用有标准,年轻员工岗位晋升、职称评审有范围,形成了横向可操作、纵向可转换的灵活培养通道,既加快了年轻骨干人才成长,也为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参加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的人员中,有12名入职时间在10~20年的青年骨干,年龄在30~40岁,他们中绝大多数参加过中国石化总部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研讨)班,也先后赴大庆油田、黑龙江石油等地进行过“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教育,并多次与各媒体进行对标学习和交流,每个人都在报社“周五课堂”讲过课,参加过每季度的专家评报会,有过“导师带徒”、重大新闻报道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化管理以及采编知识竞赛和业务论文评比的历练。其中大部分人员还在跨部门跨岗位、“朝阳工程”、“青马工程”的岗位锻炼中受益。
 
  三是纵深掘进助推“精一专二会三”支撑型人才成长。要想让新闻报道更快、更活、更新、更优、更加深入人心,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更大助力,离不开“精”“专”型人才支撑,他们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担纲重任,不可替代。为此,中国石化报社精心培育、全力用好人才,着力在发挥其创新融合能力上做文章。
 
  在中国石化报社,青年骨干大多“精一专二会三”,为进一步培养“大师级”精专人才,报社一方面加强对人才成长过程的分析研判,将人才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进一步锤炼,让他们各得其所、尽展其才;另一方面突出业绩导向和价值导向,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在实战中学本领、磨意志、长才干。
 
  塑造可视化全媒体精兵,不单需要全媒体人才体制机制的托底和护航,更需要到基层一线实战中锤炼和打造。在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参与人员深入一线观察、揣摩、提炼,运用新的传播知识、传播技术、传播思维、传播方法,先后采写拍制出以技术赋能的优秀全媒体作品。采访组了解到熔喷布还能制作保暖絮片等产品,于是采写出《熔喷布有了新用途》的全媒体作品,展现出紧急保供之后熔喷装置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石化V视”、抖音、快手发布后,转发、点赞踊跃。赴上海采访的青年骨干眼光独到,选取不同于传统“老带新”的一组师徒关系,通过全媒体作品《忙碌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展现新材料生产过程中“小师傅”带“老师傅”的师徒关系,引起网友共鸣和点赞。
 
  在今后实践中,中国石化报社将继续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让各类人才在打造央企一流融媒体中心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 姚进 岳彩凤 李军德 蔡廷永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报社)
 
  (责任编辑:张晓燕)

刊发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5月上刊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