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0日至23日,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暑期实践团队奔赴贵州省雷山县,开展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记录苗绣、银饰、蜡染的非遗密码,更以技术赋能参与一场正在发生的文化复兴。
博物馆前成员合照
银锤起落间,是技艺更是传承
首日清晨,团队在雷山县苗银银饰刺绣博物馆,银饰陈列区的牛角头冠鎏空花纹在灯光下投下细碎光影,展现着苗绣的多元魅力和银饰工艺的精巧。但当静默的展品出现在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杨光宾的工作室里,它们却变得鲜活起来,锤声起伏中,银片悄然成花,而他一句“年轻人不愿学这苦手艺”,却道出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隔壁展柜中标价不菲的银饰,也无声诉说着传统工艺在当代市场中的艰难立足。
针线穿梭里,有温度更有远方
在猫猫河村任永敏苗绣工作室,绣娘指尖细微的声响划破了午后的宁静。她向队员展示一枚蝴蝶纹胸针:“单是这对翅膀,就要绣三天。”队员们亲手拈针引线后才明白何为“指尖的重量”——一种无法被机器复刻的时间厚度与生命温度。工作室里,一批发往法国的订单格外醒目,来自黔东南的苗绣手帕正跨越山海,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异国绽放光彩。

成员体验刺绣
蜡刀画蓝布,是历史也是困境
西江千户苗寨中,蜡染传承人李文芳握铜蜡刀在棉布上游走,稻穗纹样渐渐清晰。“先祖发现蜡能防染,才有了这门手艺”,她将白布浸入染缸,捞起时已是一片湛蓝。纯手工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让蜡染艺术在工业化冲击中艰难求生,“一染失败,前功尽弃”。她摩挲着泛黄的祖传蜡刀,刀身上的刻痕比任何话语都更沉重。
蜡染工作室成品展示
科技赋能,非遗传播的数字化突破
7月22日,团队抵达郎德苗寨,沉浸式体验了原生态苗族风情。进入郎德苗寨,十二道拦门酒的牛角杯碰撞出迎宾曲,穿百褶裙的姑娘递过酒碗,戴祖传银饰的老人跳起板凳舞,裙摆扫过地面的瞬间,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热情、活力与淳朴。
郎德苗寨表演正面照
在商业化较轻、风貌更淳朴的郎德苗寨,团队带来的真正改变,是在寨中部署 NFC 数字导览标识。游客用手机轻触,便能即刻访问团队开发的网站,银饰锻造、绣娘故事、纹样寓意——以多媒体形式在屏幕“复活”。景区负责人感叹:“这是一种无声却深入的对话。老手艺碰上新科技,才有奔头。”
Nfc跳转网站页面
数字赋能,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这场实践不仅是文化洗礼,更是“非遗+科技+旅游”振兴路径的扎实探索。团队用数字工具为古老文化搭桥铺路,让非遗不再沉静于展柜和历史,而是活在当下、呼吸在当下。
从匠心到创新,从深山到世界,合肥工业大学学子以代码书写蜡染纹样,以触点连接千年回响,正是文化传承在新时代最年轻、最有力的姿态。团队成员深知,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他们坚信,只要各方携手努力,让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必将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持续焕发光彩,成为照亮乡村振兴道路的璀璨明灯,引领着苗寨乃至更多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