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初赛激烈角逐,创新企业崭露头角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2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上海作为国内的创新高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资源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2025年,“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再度成为焦点,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优秀企业参与其中。

  日前,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临港新片区赛区经过初赛的激烈比拼,一批具有良好创新性和成长性的项目、企业脱颖而出,后续他们也将站在复赛的舞台上,继续追逐属于他们的创新创业梦想。
 
  分领域竞技:七大产业赛道尽显科创实力
 
  8月18日和19日,上海临港片区初赛的成长组和初创组比赛分别如期举行,为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136个参赛项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本次初赛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参赛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热门方向,众多企业带来了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纷纷展现出了极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涉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展示了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部分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思路和技术实力。
 
  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成为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参赛项目在各自细分领域也展现出独有的发展魅力和前景。
 
  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聚焦产业链发展中的难点难题难题,其创新性和发展潜力备受关注。
 
  多重价值凸显:大赛为上海与临港新片区注入创新动能
 
  作为上海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志性赛事,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不仅是一场科创项目的竞技,更承载着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城市科创品牌的多重使命,尤其对首次承办初赛的临港新片区而言,意义深远。
 
  大赛设置的“以投代评”“赛投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优质科创项目倾斜,本次临港新片区有9家通过“以投代评”进入复赛的企业,正是资本对项目技术实力与市场潜力认可的体现,这种“赛事筛选+资本加持”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从临港新片区区域发展层面来看,首次承办大赛初赛,为临港打造国际创新高地提供了关键契机。从区域创新生态构建来看,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临港新片区创新创业活力的契机。通过承办赛事,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的创新项目、人才和资本关注临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临港汇聚、融合,加速形成“项目孵化—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临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产业升级推动方面,初赛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产业领域。临港新片区可借助赛事平台,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动态,精准对接符合自身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推动现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而言,作为首次承办此类重要赛事的区域,临港新片区能通过赛事的广泛传播,向外界展示其在创新创业环境、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塑造“创新临港、创业热土”的良好品牌形象,增强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此外,这也能倒逼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承办过程中,将面临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等多方面的考验,这将推动临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营商环境。
 
  目前,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已顺利落幕。接下来,进入复赛的企业将围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核心维度展开更激烈的比拼,争夺进入决赛的资格。大赛组委会也将持续为参赛企业提供“创业学堂”“梦想沙龙”等品牌服务,链接产业资源、对接合作机会,助力企业在比赛之外实现长效发展。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